首页>工作总结>小鱼儿教学反思 小鱼篓音乐教学反思(通用9篇)

小鱼儿教学反思 小鱼篓音乐教学反思(通用9篇)

作者:书香墨 小鱼儿教学反思 小鱼篓音乐教学反思(通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一

《小手拉小手》是新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唱《小手拉小手》,本课的'教育目标是自然活泼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小手拉小手》。这一课时主要通过学习歌曲来达到学生相互认识,建立友谊的目的,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重点创设了3个重要环节。

1、声势动作的编创,熟悉歌词

一年级刚从幼儿园上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他们歌谱和生字,所以我在教读歌词这一个环节中用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让学生跟我分句读歌词,指名个别读,分男女生读,再按节奏朗读等方法让学生熟记歌词,并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通过按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歌曲歌词。

2、听唱法熟悉旋律

在教学中,我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跟着歌曲旋律学会歌曲。在活动中,我还让学生创编歌曲,在第二段歌词中加入好朋友的名字,用歌词来进行朋友介绍。

3、创设游戏情境

第一次上课,我发现有些学生怕难为情,不敢大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让学生面对面拍手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加深朋友之间的认识,从而活跃氛围。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歌词及学唱歌曲时,声音都比较大声,有的学生的声音是喊出来的,对此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的提醒学生要轻声朗读以及轻声歌唱,才能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优美动听!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二

前不久的一节课,上了二年级的歌曲《小渔篓》,这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采用四二拍五声宫调式,是一首抒情优美的歌曲,歌曲的节奏舒展而有规律,旋律进行以小跳为主,跌宕起伏,生动表现了生活在海边的孩子在赶海劳动中与小渔篓建立的感情,反映了他对劳动的乐观态度。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用轻快、活泼、跳跃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以不同的形式对歌曲进行编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力和表现力。

在导入部分,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放映了一个动画片的选段,影片中生动的小金鱼、贝壳、海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开始引导让学生听海浪的声音,把学生带入海的意境中,接着我拿着小篓让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我表演在海边捡鱼的愉快情景,学生惊奇的看我从小篓里拿出鱼虾和小泥鳅,他们都兴奋的大叫我也要到海边去,我逗学生说你们想到海边,在路上要过两道关卡,第一关就是要学会歌曲《小渔篓》,因为孩子们的积极性已调动起来了,并且之前聆听的歌曲为他们演唱做了铺垫,在我们朗读了歌词后,学生们很容易的能开口唱歌,在随后的练唱中,没多久时间,学生便都能掌握的很好了,这比我预想的快得多,在音乐知识顿音记号的演唱时,我巧妙的运用小泥鳅的形态,让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在演唱“姆”这个最后的语气词时,我说小朋友玩累了,歌声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很自然的引导了学生掌握渐弱记号。第二关就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分工,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跟着音乐,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拉起小手编创起拾贝壳、踏浪等动作来表演海边的情景,玩的不亦乐乎,载歌载舞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课后,我发现在这次教学中依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像是学生演唱歌曲后,用动作来表现的时候,就不能两者兼顾了,不是记得动作就不会唱,就是能唱不能演,这还需要在练唱时反复多加练习,并且学生在前倚音的演唱技巧上还有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男生,不能既轻巧有自然的过渡,在这些点上,我还需再仔细的推敲和研究。

总的来说,我认为音乐课并不是简单的弹、唱、跳,年轻教师应当从细节入手,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和不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三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音乐课即唱歌课,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少。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从开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经常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决方法:在音乐课起始课上,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有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初四毕业后,个别音乐基础好些的学生可报考艺术特长班,为将来深造打基础,让我校优秀艺术学生代表,给她们表演、做示范,学生反响强烈。

3、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4、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较弱、有音乐特长班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多参与省市艺术节等活动,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全省统一实施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发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音乐教材。该教材全学期共分5个学习单元,共计新授课时13教时。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程度,在使用该教材中,对部分单元内容加以调整,适当进行了增删,全学期实际新授课时10教时。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9个班音乐教学工作,周课时9节。

三、学期音乐教学反思

总结本学期音乐教学,我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积极思考面对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不断检查已成的教案,针对课堂教学的进展,学生的需求,及时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也积极结合新课标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同时把听音练习、情绪感受等“双基”很巧妙地融入聆听欣赏中,并将其与歌唱、表现和评价几个环节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生看指挥唱,看指挥进行创作表现,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做得很好。从教育手段上看课件制作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精心雕琢,体现“无言的教育”和“有声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并举与统一。我想,如果每位音乐教师都坚持这样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相信音乐鉴赏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然会与音乐审美素养同步得到提升。

总结上学期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就现有条件还不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愿望,需要在今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提高诸多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希望。从现有的音乐教学资源来看,教材上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完成单元主题目标,还远远达不到要求,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汲取、补充,而问题是有些急需的课程资源却难以寻觅,“巧妇难为无火米炊”,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表达,学生难于体验,接受的现象。

因为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有时因各种因素,心理上有时产生的稳定及厌烦情绪,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备课受到阻碍时,情绪易产生波动。这种不良情绪有时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甚至无意间伤害了学生,我觉得这是值得自己认真反思的问题,做为一名老教师,无疑这是错误的,不该发生的。原则地说,这是职业道德问题,是敬业态度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决纠正。

回想上学期我感觉自己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因此我这学期每堂课前都要尽力搜集、准备大量的音像资料,精心备课,多让学生“动”;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具有自己一定的世界观,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别能力,单纯的听觉欣赏也许太“闷”,很难提起兴趣来,于是,我准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次实验,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前设计时,我想突破欣赏课沉闷的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模式上设计较多的活动,尽力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拓展参与点、扩大参与度,看看是否能让课堂“活”起来。

我想在下学期的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小鱼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四

我所教授的内容是《浅水洼里的小鱼》前两小节,在一节课3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我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字、词的掌握,到句、段的朗读,到段的理解和感悟。

上课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诗歌朗读和观看录象的环节,图文相继出现,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但没想到学生所激起的学习兴趣没有我预设的浓,所以当我提出问题“看了这段录象后,你想说点什么”时,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到点子上。

接着我通过一句话,自然地过渡到题目的出示:“……可是有一天,无忧无虑的小鱼们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继而通过看图解释课题“浅水洼”,读课题等,顺利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学习第一小节中,我通过提出几个简单明确的问题来串联,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内容,并能很好地读出来。“这些小鱼,正遭遇着怎么样的困境呢?”“还有什么困难?”“这些小鱼有多少呢?”“如果你是那些小鱼,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我扶着学生感受“鱼生存环境的危险”,体验“鱼的想法”。其中在适时的时间和内容上尝试了各种学习方法,自己读划句子;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感悟;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文本从文本中解决问题;投入角色想象说话等。但其中也有因预设不充分而造成的教学失误。原本设计的一个教学亮点:对“困”字的感受。我自己感悟出很多层意思,但没想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一时的课堂冷场。所以说预设很重要,但也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加于学生。

第二节的学习是个转折,我也用了转折性的过渡语进行导入,“……终于,它们迎来了生的希望,是什么呢?”这一节的学习我主要放在让学生读后感悟上,在学生充分读和自学后,让学生“找出动词”、“演读段落”、“说说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这个环节中,也因预设太高,造成过课堂的一时冷清。当我让学生说感受最深的词语时,预设和生成又出现了脱节,学生一直处于盘来盘去说表面的状态,于是我抛开教案,进行了示范:示范读,示范演,示范说,终于很快有了效果,学生有了“模本”,有了依照,开始有感受、说感受了,并且说得很好。所以说,有些知识一定要是直接给的,不要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设陷阱”、“假为难”。

这个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读得还不够多,导致感受感悟需要花更更长的时间去引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是假的。另外,我上了这课后,还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学生的课堂习惯养成很重要,养成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能钻研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五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文中的这个孩子纯真、善良、感人至深,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小男孩善良、执着、可亲可敬的形象,要走进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去感悟、去思索。我在设计时,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情感点,并努力在两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下面就本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创设情景,铺垫情感。

首先我板书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创设情景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被困小鱼的担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动力。

课上,通过课件演示“蒸”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字义,为什么沙滩上有火?感受小鱼此时的情感。

小鱼的生命小鱼在乎,小男孩也在乎,我努力创设情境让同学们也一起加入到“救鱼”的行列中。(利用课件将认识的词语,放入大海。)

2、想象补白,强化情感

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

现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心情怎样?(担心、着急、伤心等)不同的心情读出不同的感受。

现在你就是那条被男孩救起,送回大海的幸运的小鱼,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3、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在学生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小鸟受了伤、顽皮的小兔子撞伤了自己的脚等,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爱心的机会,最后教师小结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送给学生一句话:“珍爱动物,就是珍爱我们人类自己。”这样又一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挖掘课文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的真情,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怎样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还有待我探索。

杭西小学 钟惠敏 本次教学我重视朗读,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词句意思,提升感悟内涵。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平等与可贵,感动于一次次平凡又执着的伸手之援。在痛惜小鱼陷入困境时萌生真情,在小鱼在乎的呐喊声中感动生命,在伸手相助的举动中创造美,在朗读感悟中不断地建构属于每个孩子的人性美。

各个环节衔接自然,井井有条;识字认字基础扎实,运用不同方法;写字环节大胆尝试,先让孩子上来试写,再有老师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评价语言较丰富,具有鼓励性。这些都是开课后老师们对我本次课上的好的点评。但我深知这堂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总结、反思。

一、目标要明确并贯穿落实整个教学过程。比如目标上出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那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课文篇幅并不长,可以让孩子来读一读,落实目标。

二、对主要内容的填写要精准。在“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时,我出示的答案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把一条条小鱼送回大海的事。其实在“小鱼”前面可以加上本课题里的“浅水洼里” 会更准确。

三、准备不够充分,对古文字理学习不够深刻。“蒸”“困”的讲解过于肤浅,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及运用。在教学字词时,涉及到甲骨文、繁体字,能出示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字理告诉学生。而这需要老师自己下足功夫,弄透弄清楚,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孩子。

四、讲解一些重要词语时,适当地让学生造句、说话,既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

五、在讲解内容时,想要引导学生说话、积极回答问题,要教会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方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先动笔在文中找找句子,画一画。这样孩子就能专心地找答案,课堂也不会吵闹,想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不会那么困难。

六、要规范学生的回答。首先从规范自身的语言开始,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七、本身书写基本功不够好,另外,在学生写字时要时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1

说说笔者研读教材的过程。

第一,站在作者的角度,尽量寻找作者写作初衷,与文本对话,完成求其“真”的过程。文本主要传递什么信息,主要抒发什么情怀?其源初本义为何?这一过程其实便是追寻文本基本涵义的过程。“识真”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进一步求解的先在。

和作者对话要力争准确还原文字传载的信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与读者间固然由于诸多因素,无法达成合一的体认,但文字毕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阅读者完全可以凭借文字信息的深刻把握,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的本义所在。要识得其“真”,就须真切地走进,实在地揣摩,从而还原抑或再建。

和作者对话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阅读者就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笔者尽量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读懂了作者呼吁人们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读懂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那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或许不仅仅是弱者的代表,或许是需要帮助的人的代表......

第二,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第三,站在文中“主要形象”的角度,深入揣摩他们的心理,与文本对话。笔者突发奇想,如果我就是那浅水洼里的小鱼,我会想些什么呢?我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呢?笔者把自己当做一条浅水洼里的小鱼,读教材,感受到了鱼儿在浅水洼里倍受煎熬,感受到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自己小男孩对自己的救命之恩,特别是那个蒸干的“蒸”字。笔者想到了可以在“蒸”字上做文章,于是,笔者快速在备课地图上写下大大的——“蒸”字。关于“蒸”字的教学,在后面详细讲。

正因为困在浅水洼里难受,所以,小鱼儿很怀念以前在大海里的幸福生活,小鱼儿很感激善良的小男孩,由此笔者想到了还有很多受伤的小动物,他们也感激帮助过他们的善良的人。

第四,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和文本对话。《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意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而《浅水洼里的小鱼》则将情感体验具化到一条条被困于沙滩的小鱼身上,使学生明白,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条生命!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道理,并对每个生命个体抱有爱心。这是编者的意图,是编者把作者的作品纳入教材体系后,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再一次定位。笔者个人以为,在笔者们对文本的把握过程中,编者的意图必须落到实处,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也需要引领学生揣摩,但学生能揣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此,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就算达标了,不强求他们理解到同情弱者这样的层面。

主题。由此,笔者想到了在教学设计中要融入童话的因素,因此,创设了一个童话片段引入(后面再详细介绍)。

第六,回归教师本位,统整各种角色,与文本对话。

“我是教师”,是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孩子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些仍都不够,笔者们还要斟酌。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孩子揭示,应该领着孩子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是教师”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同一般读者的.文本阅读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意义的阅读主要旨在理解文章内容、接收相关信息、获取精神享受等等,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与自由度。教师阅读则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儿童,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当笔者们投入地“变”了一次又一次,尽管笔者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也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笔者们要和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一定要保住底线——向真,向善,向美。小男孩的行为值得歌颂,浅水洼里的小鱼值得同情和帮助,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是主旋律。

于是,笔者站在专业的角度,回归教师本文,与文本对话。 首先,笔者想到了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和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甚、至、蒸、死、继、乎、叨;

会写8个生字:久、乎、至、死、腰、捡、粒、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笔者把教学难点确立为:由一个捡鱼的小动作,小故事中,深化学生对弱者、尤其是对受伤小动物的关爱;把目标1、2确立为教学重点。

如何达成上述目标呢?

笔者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点:

一是切入点——

第一课时,抓童话,切入课题。课伊始,笔者动情地讲述以下的童话片段:“在蓝蓝的大海里,住着快乐的小鱼,他们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每天自由地嬉戏。瞧,这一条,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他们都很快乐,很幸福。大海成了小鱼幸福的家。有一天,天快亮的时候,他们被海浪卷到了沙滩上,成了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

第二课时,在孩子们复习生字词后,抓“在乎”,切入文本。 师:孩子们读生字很正确,这是因为你们都很在乎自己的表现。 板书:“在乎”,齐读:“在乎”三遍,注意正音。

师:在家里谁在乎你?指答。

师:在学校谁在乎你?指答。

师:你们知道在大海里,谁在乎海妈妈?指答。

师:大海里,所有的动物都在乎海妈妈,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海妈妈的怀抱里。

师:可是你们已经知道,有一天,一阵巨浪把小鱼卷到了海边的沙滩上,它们成了"浅水洼里的小鱼"。(生发现课题少了一个字,师生共同写“浅”字,再读课题,突出“浅水洼”)。

二是训练点——低段主要是读好书,识好字,以及适当的口语交际。

根据一学段课标要求,关于读好书的重点目标是: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关于识好字的重点目标是: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大屏幕显示“蒸”字,是蓝色的。)如果学生不能说到“蒸”字的四点底是火字的变形,像火一样,让小鱼难受,那么老师可适当引导。

师:让笔者们一起来,通过朗读体会小鱼的感受吧。

课结尾,笔者尊重教材的多元性和孩子的独特体验,创设了让他们以不同身份“说一说”的情境:

假如你是一条被救的小鱼,你想说点什么?

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你想说点什么?

假如你是海妈妈,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想说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写下来,写在书的空白处。

在这次备课中,笔者在不停地变换角色,多角度地跟文本对话中得到启示:教师深入地跟文本对话至关重要,只有教师和文本对话深入了,才能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

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表情是既痛惜又无奈,“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生命让孩子们焦急不安。我问学生“小鱼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谁在乎?”——“小鱼在乎!”

“我”悠闲地“继续朝前走着”,对这样的情景司空见惯。“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他想帮助这些可怜的鱼儿重回大海。“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读了这句话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些词语?——“走得很慢”、“不停地”、“弯下腰”、“捡起”、“用力”、“扔回”,这六个动词写出了他的全神贯注和不遗余力。他走得很慢因为——水洼太多,被困的小鱼太多,他怕走快了遗漏了哪怕一条小鱼。他不停地弯腰,即使累了,也不停下来因为——他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在小鱼被蒸干之前,将小鱼送回大海。他用力地把小鱼扔回大海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的力气太小,小鱼还是会留在沙滩上回不了大海。这一切都是因为——“小男孩在乎!”

究竟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这条也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朗读3-6自然段时,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在乎”,“这条”。对大海来说,这一条小鱼只是他的亿万分之一,而对于一条小鱼,生命是他的百分之百。体会“在乎”让学生感悟到不仅男孩在乎,小鱼在乎,每一个生命不论大小也同样在乎,他们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情景,从读中学,从读中感悟是一种最传统的教育学习,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学习方法。读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都能燃烧出思想的火花,这节课释放了孩子的情感,诵读比较到位。不足之处是在一些细小环节上如何有技巧地提问题能达到启发的效果还有待我的思索。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六

?渔夫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让学生围绕导读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课文语文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小组汇报学习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读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语句来谈感受。特别是能抓住这两句话:(1)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来体会到: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阅读中学生们都拥有自己的见解。整节课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问题应该从孩子当中来,由学生的需求产生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才是学生真正愿意学,并学得有意义的内容。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七

?浅水洼里的小鱼》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尽力拯救那些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的感人场面。文章的主要写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这样做无济于事,但仍尽自己的力量奋力拯救小鱼。文中的这个孩子纯真、善良、感人至深,通过学文,要让学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在设计时,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情感点,并努力在两者之者架设一座桥梁。

一、以“在乎”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在学生学习生字后,让学生谈谈“在乎”一词怎么理解,说说在生活中谁在乎你?并谈谈大海中的小鱼最在乎什么?接着通过读悟第一自然段体会鱼儿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读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条小鱼。整堂课以“在乎”为切入点,以“在乎”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的思路清晰,对教材的处理较到位。

二、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别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时空,创设心灵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理解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景时,让学生想象,用不了多么,火辣辣的太阳就会当空照,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教学2—6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小男孩捡鱼、扔鱼的辛苦,并有意识的“采访”,引导学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这一个个环节的教学,我引领着孩子深入文本,进入文本角色,让孩子与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与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谐、轻松地营造了一个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学习更加地愉悦,使孩子们更加地积极主动。

三、有意识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这种语言训练中提升发展。

在学生读悟了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每一条小鱼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进行填空练习:这条_________,这条也_________!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所有的小鱼_________。学生借助这一练习形式,开动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这条想回大海!这一条也想回大海……”有的说:“这条想活,这一条也想活……”还有的说:“这条是个小生命,这条也是小生命……”这样的设计和教学,既达到了对课文内涵、情感的理解、体会,与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产生共鸣,又在此基础上,启发思维想象,发展了语言。学生由此“一举多得”。这是有效的语文学习,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语文学习。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还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诵读还不够到位。

我想,怎样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挖掘课文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中蕴涵的真情,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八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在沙滩玩耍的小男孩,看到许多小鱼因为涨潮被冲到了沙滩上的浅水洼里,潮水退却,太阳升起,而浅水洼里的小鱼却回不了大海。眼看着小鱼即将面临着被太阳晒死的危险,小男孩义无反顾地捡起一条条面临死亡的小鱼,扔进大海。尽管身旁的叔叔劝他:“谁在乎呢?”而小男孩却始终在心底关爱着这一条条小生命,并付出行动„„短短的两百多个字,却勾画出了一个心底善良、对生命认真到在乎每一条小鱼地步的男孩。作为老师,读着这个故事,仿佛所有原本渗入到心底的污垢被一次次洗涤,直到心里只有那孩子捡鱼的身影,直到心里只有那一个信念:“这条小鱼在乎!”孩子们读完这篇文章,心里油然而生的句子就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学写生字,理解词语,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小鱼的遭遇;第二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精读课文,体会生命的珍贵,在孩子们的心里树立起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过后,我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整篇文章的教学尽量与学生的学习情境相结合,即以“情境”贯穿始终

(一)动画导入,以境激情。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男孩对小鱼的在乎,体会生命的珍贵,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我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播放鱼儿在大海里快活生活的课件,并相机解说:你瞧,鱼儿们在大海里和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在一起,多么幸福!学生们也兴奋地看着动画,嘴里不时发出惊叹声,接着老师话锋一转:“可是有一天晚上,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海面上刮起了狂风,卷起了巨浪,很多小鱼随着海浪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天亮了,小鱼儿发现自己已经不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而都被困在了一个个“浅水洼”里!”学生通过两个情境的对比体验,体会到小鱼的心情,再读“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就能读出难受的样子。另外,小男孩“捡鱼”的句子让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体会男孩的累,“这么累了还要捡”更能理解小男孩对鱼儿的在乎。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并引导学生以读代说,以读促理解,是品味感悟语言与作者心灵对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创设情境,品文赏句,感受爱心。

在熟读了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把重点段落背诵下来,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生感悟了小男孩在乎浅水洼里的每一条小鱼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文中正在散步的“我”听了小男孩的话后,会怎么做?如果此时你也在沙滩上,你会怎么做?学生借助这一练习形式,开动思维,展开想象。这样的设计和教学,既达到了对课文内涵、情感的理解、体会,与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鸣,又在此基础上,创设了情境,启发思维想象,发展了语言。学生由此“一举多得”。在学生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后的小鸟受了伤、顽皮的小兔子受了伤,你在乎吗?你会怎么做?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爱心的机会,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多样识字,提高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和阅读理解上刚起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开发文本资源,实施灵活多变而切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把握机会引导学生积累识字和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会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学习本文的生字时,我除了采用了开火车读、玩伞兵跳伞的游戏来识字以外,还尽量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全情投入,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教“蒸”这个字时,我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蒸”用图片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理解“蒸”字下面的“灬”代表的是火,而不是水,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小鱼的危险境地了。

(四)拓展情境、丰富积累。

教师要有“大语文观”,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因而,除了学习本文,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读一读小诗《我在乎》,当孩子们朗读小诗时,他们愿意帮助受伤的小动物,在乎小动物感受的心展露无遗,这样又一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更使他们从小树立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有了爱心,生命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二、不足之处: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我想,怎样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挖掘课文的情感,体会字里行间中蕴涵的真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悟文本,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同时,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随着学生生成状态的不同,教师怎样启动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抓住来自现场生成的动态资源,使课堂大放异彩,还有待我探索。

小鱼儿教学反思篇九

-第一学期教学反思之十六

《北风和小鱼》一则寓言故事,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在《北风和小鱼》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采用品词、品句、品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所侧重地理解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呼呼地吹”感悟北风的大和寒冷;通过“得意”感悟北风的盛气凌人;随着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理解的加深,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图象,在他们脑海里就逐渐清晰起来,这时朗读便水到渠成,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感悟,获得思想启迪。如解释“得意”一词的意思时,我没有把字典上的意思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理解,我先引导学生读“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的句子,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得意的.时候会怎么做,加上动作表示自己的心情。然后再用这样的动作加上读读北风说的话,这时学生自己边读边用动作、表情来表现“得意”,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全班学生理解“得意”,学生的知识习得过程得到了最佳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太注重使用趣味性的语言,说话语速比较快,不符合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学生反应比较慢。

一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堂中要使用一些奖励机制,利用鼓励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求,使孩子们课堂上的精神生活更积极,更充实,更持久地激发和保持小学生的这种兴趣。这个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也可以是奖励贴花小星星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学生的情感需要,非常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没有能很好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