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最新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通用5篇)

最新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通用5篇)

作者:雅蕊 最新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篇一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5、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6、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7、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8、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9、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10、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11、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2、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3、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14、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15、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6、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17、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18、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

19、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20、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2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2、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23、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篇二

当我又从《滕王阁序》中读到我所熟悉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颇深的龙应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极其喜爱的《关山难越》。

说来惭愧,这样一本充满文学色彩和哲学思考的书,我第一次见到却是在应试(一次学校的阅读测试)之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个句子就曾被《关山难越》所应用。那是20xx年中考海淀一模语文记叙文的一道题目,问文中引用的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对大多数已彻底进入应试的海洋中的同学,这或许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来,这句话真的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这篇阅读时,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战胜了理性,抛去了那些所谓的做题技巧,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对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试卷上。

走过应试的一年,买来那本书皮绿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这篇又曾读了不下五遍的《关山难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欢《陈情表》,但我依然对文中父亲常叹到的那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感到凄凉和无奈。想来,每个人都在青年时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才发现这种机会已不多得。

《目送》这本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表面上看,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身边的故事,但这其中包含了对人间生死离别的思考、对大陆与台湾分离多年的无奈、对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读完这本书后,我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一些事。好比书中有过一段话,我们拼命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人教我们: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你疼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表情去面对别人。的确,我们一直弘扬成功学,但为何没有失败学?在追求成功失败时,我们该如何面对?所以,现在想来,在密集得让人透不过气的考试中,一两次不及格或许也是必修课,考试失利不只意味着对下一次的经验和知识点的积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对失败的机会。

正是如此,这本书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会,来真正审视人生的书。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篇三

火车站

四九年,兵荒马乱中,母亲终于不顾一切地只身搭上火车,她要回衡山把一岁大的孩子带出来。当初是为了避免让幼儿受流离颠沛之苦而将他托给了乡下的奶奶,现在,思儿心切,管不了那么多了,要受苦就一起受吧!

半年多不见,孩子显得大多了,可是已经不认得自己的母亲。他瞪着眼前陌生的女人,像猫一样紧缠着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么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声奶气地喊着。

她终于松了手,将啼哭抵抗的孩子交还给奶奶,回身上了火车。火车缓缓开动,她将脸贴着车窗,依依地看着那紧搂着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两只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着她。

她当然不知道,火车一开动,就将她和孩子拉开了四十年。四十年后她已老态龙钟,再度来到这荒野中的小火车站,黄泥路依旧,那个奶声奶气的孩子已是个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着脚走在田埂上,扁担的两头悠悠晃着满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岁;如果我早生四年,那个被留在湖南乡下的就是我,那么今天就没有龙应台,而有龙应湘。

四十年后的龙应湘该是个什么人呢?

2

父执辈

既然叫龙应台,当然是个在台湾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为名字里嵌了"台"这个字,谁都知道他肯定是个异乡人。四九年之后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台生"的,不管是张台生、李台生、翁台生,他们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马乱中渡海而来,刚刚踏上台湾的土地。祖传数代的台湾孩子不会叫台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会叫京生一样。"台生",一方面告诉你这孩子和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却也泄露,他和台湾毕竟只是初识。

我这个"台生"从小就发现自己和周围的玩伴不一样。他们讲闽南语,我们说国语;他们住在祖传的老宅里,我们则从公家宿舍搬到公家宿舍;他们的妈妈穿着短衫长裤,我们的妈妈穿旗袍;他们的爸爸做生意、打鱼、种地,我们的爸爸穿着某种制服办某种的公;他们在清明节提着食篮上祖坟,我们在家门前焚烧纸钱,捻香对天空遥祭;他们的父执辈群聚在夜市里喝酒划拳,卷起裤脚蹲在庙前广场推牌九,得意时咬牙切齿地喊"干你娘!";我们的父执辈穿着短袖衬衫、深色长裤,围着方桌打麻将,时不时脱口而出"妈啦个b胡了!"洗牌时哗啦哗啦响得整条巷子都听得见。

操乡音的我的"父执辈"在台湾是那少数的异乡人,缺牙的老农民使我发觉:海峡那边,操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却是多数,而且是那边的本地人;我觉得惊奇。

3

乡音

八五年,台湾人到大陆仍旧是违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个被落在火车站的长我四岁的孩子。

清晨,还在半睡半醒中,宾馆窗外流进此起彼落的人语声,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来人往。

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像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会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而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动得想趴上窗子看看这些人的面貌——他们和父亲长得可也相似。

而在这扇窗外,每一个人——厨师、公安、服务员、书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说着父亲的话,说得那么流利顺畅,说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这么一个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语言。

"有一次,我从学校里回来,跑了两三里的路,下着雪喽,进到屋里来,眼睛都花了。你奶奶给我一碗饭,我接过来,想放桌子上去,没有想到哗啦一声饭碗跌在地上,破了。

父亲讲这个他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然后叹息:"我对不起你奶奶。"然后要沉默很久。

我们则各做各的事情,这个打破碗的故事不如司马光砸破石缸来得惊险,也不如华盛顿砍掉樱桃树来得伟大,实在不怎么样。倒是在我满嘴牙膏泡沫倾听窗外的这一刻,突然想到:奇怪,这许多年来父女一场,怎么倒从来不曾问过父亲是否想家。

回到台湾的家,行囊尚未解开,就赶忙将录音带从口袋中掏出——我从不可预测的历史学得,有些东西必须贴身携带,譬如兵荒马乱中秘书的孩子,譬如一张仅存的情人的照片,譬如一卷无可复制的带着乡音的录音带。

外面黑夜覆盖着田野,我们聚在温暖的灯下。

母亲捧着杯热茶,父亲盘腿坐在录音机前,没有人说话。

极慎重地,我按下键盘。

哥哥的声音起先犹疑,一会儿之后速度开始加快。

我用眼角余光窥看着两个老人,有点儿等待又有点儿害怕那眼泪夺眶而出的一刻。

"没有呀,"我觉得莫名其妙,那分明是哥哥的声音。

我张口结舌地看着他,只是看着他。

他没有泪下,他没有大哭,他不曾崩溃,他他他——少小离家老大不回,四十年浪迹他乡,他已经听不懂自己儿子的乡音。

我看着父亲霜白的两鬓,觉得眼睛一阵热——唉呀,流泪的竟然是我。

4

老乡

白洋淀上为我们撑船的是个河北老乡,赤足立在船尾和两个孩子有一句没一句地扯着。两个洋娃娃模样的孩子出口却是中国话,老乡觉得"真逗"。

"你也会外国话吗,安安?"老乡说,边把船撑进荷丛深处。

"讲两句来听听,安安。"

船上的人纷纷起身去采莲蓬,我一路看荷花看得痴迷,此刻,坐在船舷,却想对这河北老乡多瞧两眼。

这又是尘封记忆里的"父执辈"哪!那样熟悉的脸型,连皱纹的密度和纹路都似曾相识;那样亲切的口音,好像隔墙听熟了的"小毛回家"的呼喊。

这不是邵伯伯吗?

邵伯伯来打麻将,总拎着瓶酒。进门见到四个五个流着鼻涕的小孩,从裤袋里总掏得出一巴掌黏兮兮、皱巴巴的廉价糖果。他边喝酒边打牌,酒喝多了就趴在牌桌上哭,放声地哭。

邵伯伯的太太留在河北老家,没出得来。母亲赶鸡似地驱逐一堆看热闹的孩子;邵伯伯还有个女儿,走的时候才刚生呢!

有一天,邵伯伯把牌一推,头栽在桌上,人家以为他又犯了,没想到他死了。

走过千山万水,可还没见过白洋淀这样如唐诗境界的景致。低伏的是潋滟的水光,贴着水光的是墨色的莲叶,参差出水的是鲜绿的荷叶,荷叶往往簇拥着摇曳生风的荷花,衬着荷花的娇嫩是后面野气横生的芦苇丛,芦苇丛后就只有那空旷渺茫的天色。

突然飘起细雨,水面荡出一圈又一圈纹路细致的涟漪。

"安安,你台湾去过吗?"船划出了荷丛。

"去过呀!我在那里生的。"

我倒想知道。邵伯伯是否也来过白洋淀。

5

命运

所谓命运。

《收获》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篇四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视频篇五

2、大学,是一个人文精神的泉源。

3、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4、我可以不聪明,但我不可以虚伪。

5、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7、在台湾革新很难,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许多制度的僵化,另外还有保守的执政单位对社会自觉运动的疑惧,一个更大的阻碍,确实民众本身缺乏动力。

8、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9、礼貌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10、独裁,专制,不是哪一个主义制度所独有,但是东欧革命狂潮就应该给所有的专制的政权,不管它是否什么主义,一个冰冷的警告,暴力,不能持久。

11、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12、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13、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使音乐家无法谱曲,使画家无法作画,使学者无法著述;奔忙,使思想家变成名嘴,使名嘴变成娱乐家,使娱乐家变成聒噪小丑。闲暇、逗留,确实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不可或缺。

14、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15、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16、所谓家嘛,就是一个能让你懒惰、晕眩、疯狂放松的地方。

17、以前坚信过礼貌的力量,之后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礼貌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一样的面貌。

18、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19、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20、生命败坏的过程,其实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谓以智慧面对败坏,就是你面对老和死的态度了。

21、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22、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23、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24、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的过去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

25、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26、幸福就是,寻常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

27、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28、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29、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决定历史。那个人也许是英雄,也许是暴君。

30、不必打开,我就知道,存折里头,谁装了一个看不见的沙漏。

31、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32、要渺小的个人负起责任是不公平的,个人只是“制度”这巨大机器中一个看都看不见的螺丝钉,机器在制造杀人的武器还是救人的工具,不是螺丝钉的责任。

33、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34、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35、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36、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37、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38、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依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39、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40、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41、如果在我们十二岁那年,有人跟我偶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

43、德国像一个彻夜失眠,夜夜失眠的老人,在黑暗中睁大着眼睛无尽止的反省自己,审判自己,捶打自己,和醒着的灵魂做永无止尽的辩论。一个患失眠症的民族!

44、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45、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46、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47、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现在却信了呢?

48、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49、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50、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51、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52、我相信,如果你会看见敌人的伤口,你就不会拿起枪来对着他。

53、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54、眼睛熟悉了黑暗,张开眼,看见的还是黑暗。

55、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刻?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刻。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刻。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刻。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刻。

56、为了一个自认“崇高”的目标,整肃意见相左的人,不惜滥杀无辜,以制造震吓效果,是民间做的,叫做恐怖主义。政府为之,叫做国家恐怖主义。

57、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58、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59、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60、他的反省看起来谦卑,其实是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