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8篇)

2023年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8篇)

作者:飞雪 2023年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模板18篇)

经典是经过时光穿越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启示。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在于什么?如何挖掘和欣赏其中的细节和技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精选总结范文,欢迎参考。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的汉字,从而加深对汉字自义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汉字字形字义的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学“有趣的汉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读对、读通内容。

2、同桌合作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写出汉字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

(1)、学生自己写出这些字,并认真观察。

(2)、师生总结规律。

(3)、教师引导提示:你发现有些字在组成合体字时笔画有什么变化吗?

4、拓展巩固,增强能力:比一比,用这种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二、写字板上知识多。

1、独立观察,你发现左右两边的字有什么规律?

2、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分析每一个汉字的间架结构。

3、每人在书上认真抄写这些字。

三、“词语超市”练习。

1、大声朗读词语,思考每组词语的特点是什么。

2、讨论:你能说说三组词分别描述哪方面的内容吗?

3、拓展延伸:自选一组词语进行补充,看谁组得又对又多。

四、自主表达,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在汉字的乐园里遨游,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又有什么感受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利用字典自主识字。

教学过程

一、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读文,并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反复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说说:短文写了哪些动物的家?

3、再读短文,和大家说说你最喜欢谁的家。为什么?

4、小组内练读: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家,读出你对它的喜爱。同学们评一评。

二、师生引读,欣赏动物们的家。

1、教师引读,学生朗读,体会方法。

2、组长引读,组员朗读。

三、练习查字典。

教师通过投影教给学生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四、总结收获,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说完整话,会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记者是干什么的吗?你愿意当一回小记者吗?

二、引导读题,了解要求。

1、采访对象:我们的同学

2、采访内容:年龄 生日爱好特长等

3、采访结束后写一两句话送给同学。

三、自主思考,设计提纲。

1、我想采访谁?

2、问它几个问题?

3、怎样把自己的问题问明白?

4、怎样作一个文明的小记者?

四、学生采访,教师巡视指导。

五、分组汇报,师生评价。

六、独立写一两句话,送给同学。

注意:写的话要完整,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一、视频导入

(播放跳水视频)中国跳水健将无论是他们屈体、翻腾、旋转的优美身姿,还是入水后激起的漂亮水花,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为祖国赢得了一块有一块奖牌,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学习《跳水》一课,(板书课题)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场面,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那么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四、抓住“惊险”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无论猴子、水手、船长还是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预设一:(放肆)预设二:(三次大笑)预设三:(立刻)(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时,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预设四:(情绪变化)

五、总结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不是,但是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写读后感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1、学习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简净而又细致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父子情深。

这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朱自清的哪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划下来。

(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背影是人物形象的描写,也表现了人物的精神)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火车站买橘子,穿戴-黑、深青色,心情沉重。走路-步履蹒跚,腿脚不便,“慢慢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父亲年老,体弱,失去亲人后内心悲痛,失业借债又让他内心充满忧愁,儿子心疼父亲)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文章中写作者三次流泪,他心疼他的父亲;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儿子关爱父亲”)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父亲不放心,还是决定自己去,表现了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家境不好)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送“我”上火车)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车站买橘子)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少年时做了许多大事,老境如此颓唐)

5、看课文第5段,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请4位同学交流。(父亲深爱儿子,用自己的经验叮嘱儿子,儿子认为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2、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重点对新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探讨。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每次的交流活动都让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除此之外,还可经常参加网上的科学教育论坛的讨论,从中倾听专家的教导,学习同行们的经验。

3、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争取在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写作的基本功方面都有所的提高。

个人信息技术计划:

1、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我打算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制作教学课件和网页制作的水平,利用网络搜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充分利用好大连教师网校本研训专题的学科相关资源,利用网络学习和交流。从中掌握、理解新精神,变成自身知识。

1、教师生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全体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教育课和安全教育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身心均能健康发展。

3、各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时适时渗透安全教育。课堂上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及时关注。

4、认真执行上报制度。发现事故一定要及时上报,不能认为这是小事,我自己能够处理,而不上报。决不能因为不及时上报,而延误了处理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好善后工作。

总之,只有做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合格人民教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1课时

多媒体

一、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垂杨”“腊梅”之类的植物历来是文人墨客的笔下宠物,但现代作家郭沫若却对石榴情有独钟,而且还赋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脏”的美誉。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节课我们来一睹石榴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见“预学篇”)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石榴——描写石榴——喜爱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花朵——果实

石榴的叶片和枝干——与梅柳比较刻画其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实的变化——石榴结实引起颜色和形体的变化。红——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锁特有的各种锈形;形体则由安普刺式变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实——描绘了石榴的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3、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衬托)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4、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紧张、热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单瓣的??心脏吗?”——主要从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时相似的。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四、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单纯的状物吗?作者通过石榴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讨论后明确: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和内在品格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学习本文后我们要学会从事物现象中感悟社会、人生,把对自然的爱与人生的处世态度紧密联系起来,所谓生活处处有老师,也是此理。

五、赏读文本,品味语言:

1、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这风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长”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

“陆离”“华贵”“夏天的心脏”是就石榴的颜色和形态而言的。

3、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奇迹指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

4、单瓣的花虽然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

“妙幻的演艺”和第6段中的一词相照应,具体指戏法。

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六、课堂小结: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伴你学》同步练习;

2、预习《马说》。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1. 知识与技能:学会二十个生字,会认字九个,会写字十一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通过学习,使学生热爱秋天。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丽、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

2.能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葡萄等事物,体会秋天成熟与繁荣。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1.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2. 师生交流。

来学习这篇文章。

过渡: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读:走进课文,感受迷人的秋色。自由读文,如果有哪个字不太熟悉,想办法自己解决,哪句话不太好读,可以反复练习,读好了,再往下读,这样读一遍你就会有很大收获。

二读:个别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留心自己刚才读书时不认识的字。并找一找文中作者观察秋天的美景后,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1. 交流:作者赞美秋色,喜爱秋天的句子。

课件出示: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我喜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2. 交流理解“绚丽灿烂”“成熟”“繁荣”“丰收”“欢乐”,字字句句饱含作者浓厚的感情。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提出中心话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秋色是迷人的,绚丽灿烂的,秋天是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

4. 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语句。

1. 畅谈交流: 让学生结合文本或生活实际观察,谈出自己的理解。感悟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对秋天“表示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的'喜爱。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2. 课件出示:

结合学生的感受,相机出示秋高气爽、柿树、苹果、山楂树、葡萄等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悟秋之美,体会读出秋的绚丽,秋的丰收。

3. 整体回读,配乐朗读。

1. 播放秋天的录像

2. 说秋天,此刻,你眼中的秋色又是什么样子的?

3. 赞秋天,此刻,你要对这美丽的秋色说些什么?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 教师出示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引导学生互相教大家记字,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 学生独立写字。

1. 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

于秋天的文章、诗词。

2.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景。

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生活积累,为阅读学习打下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语文学习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

3.抓住重点,体会秋的美丽。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提倡个性化朗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受到秋色是绚丽灿烂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读法,让学生从同学和自己的个性化朗读中体会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加深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拓展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内容与课文结合较紧,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对这些优秀诗文进行诵读,进而达到积累、欣赏的目的。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5.激励学生更多地积累。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登高》教学设计。

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教案《《登高》教学设计》。

(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

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

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六、总结全诗: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

诗人杜甫

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

七、布置作业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文中“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1、掌握“氏、兽”等七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太阳的特点、作用,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一课时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2、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但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去自己去探索。

3、那么带着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板书:太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蒸”、“蔬”、“繁殖”在田字格中的书写。

3、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指名读第1自然段。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太阳的特点: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5、第2、3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

6、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7、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4----8段,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8、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9、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同学们真是太有爱心了,太阳都种好了,有一天,太阳公公来到我们班做客,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会跟我们说什么呢?(生表演太阳的自述)

1、阅读资料袋,了解太阳黑子,太阳寿命,日全食等。(课件演示)

2、阅读语文书p155页〈妙不可言的位置〉。

1、读〈太阳〉有感。

2、搜集有关太阳的故事,小知识。

3、写写跟太阳有关的成语。

板书设计:

远引用反问

特点大比喻比较

热数字举例美丽可爱

太阳

动物植物的世界

人类生活

与人

类的气候变化

关系治病防病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1、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理解视而不见、准是等词,会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利用课文进行朗读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科普文章。

难点: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教时

学习内容:审题,自学生字词,学习第2-6节,了解各种大自然的语言,朗读、背诵、想象、说话练习。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看到课题,你怎么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3、回顾第五单元提示,复习科普文章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划出来。

2、交流讨论,学生板书: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年轮。

三、学习2-6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理解准是。

(2)朗读练习:应用什么语气来读?(高兴,因为天气好)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白云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4)背诵第2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蚂蚁搬家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哪个词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2)朗读练习:要下雨了,应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着急)

(3)想象与说话练习:如果蚂蚁会说话,它会怎么说?

3、第2、3自然段对比互练

(1)分组对比朗读。

(2)调换句式练习:

白云飘得高高,出门_________。

蚂蚁忙着搬家,老天准要_______。

4、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习几个生字:泳、逗、编、雁

(2)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第5自然段又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两个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练习:把两个反问句分别改成陈述句。

理解这两句用比喻方法写的好处。

(4)训练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抓住春天与秋天的不同来指导)

(5)学生自己选择第4或第5自然段进行背诵。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说说学到什么本领?

(2)理解年轮:什么叫年轮?

教师画几个树桩,让学生来说说每棵树各有几年了。

教师说树的年龄,学生来画树的年轮。(注意由内向外画)

四、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5两题

学习内容:学习开头与结尾,语言训练,举实例,仿写练习,总结全文,思想渗透。

一、复习

1、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背诵练习:学生自找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

二、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

1、读第1自然段,练习:

(1)我本以为______,现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们_______,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

(1)只有_______,才能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2)如果不认真观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观察了,但不动脑筋思考,那也会______。

3、理解视而不见,学习多音字假。

4、读、背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读写结合

1、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刚才说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小结

1、这两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与本领?

2、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3、4、6题。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熟读成诵这些诗歌。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3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交流

《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思考、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标准朗诵,评价

课后学习: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

第6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平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

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思考,交流

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

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习: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4.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1.生字新词卡片。

2.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充满期待、向往的,放风筝时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我们的心情为什么回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激励学生主动起来读。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4)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立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可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5)品味课文:用心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五、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六、课外延伸

上网搜索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检查。

2.听写部分词语。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一自然段至第三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2.学习第五至八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五至八自然段。

(3)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逐渐表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2.学生交流。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风筝

概括———————————最大的快乐

做风筝充满憧憬怀着希望高兴

放风筝自由自在充满快乐快活

线断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着急

找房子没有踪影垂头丧气伤心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读对联,理解其意思,了解其手法,注意诵读的停顿位置,尝试背诵。

3、自主学习古诗,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4、讲别人的童年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由此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

5、习作,要求作文能写通顺,形象生动,有细致具体的描写,并且能在习作中有自己的看法。

1、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2、顺畅地诵读对联,背诵。

3、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能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1、做好词语卡片或者课件。

2、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语文乐园“读对联”和“古诗诵读”部分。

3、搜集“语文生活”部分要求的资料,做好开展班级故事会的部署。

3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词语超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1、出示“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荆棘狗刨门槛枪栓劫难胸脯枪毙瓦砾中尉云杉呻吟

2、先自己练习读一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词语。

4、齐读词语。

5、再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说哪些词语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6、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7、抄写词语。

三、金钥匙

我们再来看“金钥匙”部分。

1、默读。是不是有同感?你还能从本组课文中找出同样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吗?

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交流意见。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也要学习表达得生动、形象,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读对联

1、自由读对子。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指名读句子,注意正确的停顿。

3、让学生汇报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整合学生的意见,梳理字词、句子的意思。

5、尝试背诵。

五、古诗诵读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江雪》。

1、学习要求:

a、了解作者。

b、诵读全诗,读通读准。

c、了解全诗大意。

d、感悟诗境。

2、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引导。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b、指名朗读,纠正字音,齐读。

c、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古诗大意,同学们集体整理后串讲句意:

千山万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大道小路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坐着小舟在落雪的江流中垂钓。

d、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冰雪世界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品析“绝”“灭”“孤”“独”这四个字。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绝”“灭”二字写出寂寥苍凉的背景,以衬托渔翁孤独的形象。“孤”“独”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寄托着诗人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品格。

e、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

按照“语文生活”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将开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课前将学生按小组分开坐好,并且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不一样的童年”,安排一个小主持人。

一、主持人出场

开场白可以用书上的提示语或稍作修改:

在《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等课文中,小英雄们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童年都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二、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注意把一个人童年的“不一样”讲出来。讲故事要注意事情的先后。精彩的人物语言、动作可以模仿着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要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三、小主持人收集各小组讲故事的情况,有讲得好的,推选出来

四、各小组推选讲得最好的代表,在班上讲故事

评出讲得好的同学,授予“故事大王”奖。

五、作业

将自己的故事资料再进行修改整理。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展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这节课我们就把我们讲的故事写下来。

先请同学们默读习作要求。习作要求说得很明确。谈谈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二、“根据资料和讲故事、听故事时受到的启发,丰富、完善你讲的故事”

这句话怎么理解?

三、“把别人感兴趣的地方写细致,写具体。”

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感兴趣的呢?怎么才能写得细致、具体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把故事再讲一遍给别人听,要别人提出意见,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最感兴趣的了。)

四、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

五、誊写作文教案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六)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1.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

2.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3.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2.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

[如何写语文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1、练习使用修饰语,正确搭配形容词与名词;

2、积累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3、学会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能用反问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4、练习使用拟人手法写句子。

(课前准备:学生学唱郊游歌曲。)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今天我们一起到一个神秘的地方去郊游,你们看――(出示课题:语文天地。学生齐读。)

2、“语文天地”是个神奇的世界,那儿藏着数不尽的知识珍宝,等着我们去采撷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二、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1、“采集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将采集些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许多”、“不计其数”两个词。)谁能读读这两个词?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表示数量多的词。)

3、对了,这一站我们一起采集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出示题目:写一写表示数量多的词语。)请同学们将自己采集到的表示数量多的词语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派一名同学将采集成果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智慧之花最多。(小组合作学习)

4、(“采集成果大比拼”,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采用竞赛抢答形式,教师将学生回答通过电脑打字投影出来,全班认读。奖励。)

5、在采集林中,我们采集了许多表示数量多的词语,有些小组还得到了智慧之花,没有得到花儿的小组也别泄气,下一站还有机会。让我们坐上火车继续往前走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三、练习使用修饰语。

1、“心语林”车站到了。这一站我们一起来说说话吧。说什么呢?同学们请看。

2、出示练习题,看谁填得多:

快乐的()鲜艳的()美丽的()简单的()

(1)你能把这些词语填充完整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2)(检查练习情况:运用竞赛抢答的形式,以四人小组“开火车”每人把自己所填的答案念出来。)

(3)(注意强调填名词,避免出现“快乐的跳”之类错误。)

3、同学们真了不起,说出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你们能从这些词语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说一句话吗?(学生选词造句。)

4、同学们说得真精彩,相信下面的站点也会更精彩,让我们出发吧!(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四、学习分辨疑问句和反问句。

2、出示练习题:想一想,哪一句话不用回答?

可我连一个穷人都不认识,你认识吗?

这是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穷人就该老是穿旧的东西呢?

(1)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看看哪一句不用回答?为什么?(第三句不用回答,它的意思是强调穷人不该老是穿旧的东西。)

(2)用不同的语气读这三句话。(一、二句用疑问的语气,第三句用强调的语气。)

3、出示三个句子,学生抢答,说说哪个句子不用回答:

这单元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难道我们不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吗?

小明为什么能当上“三好学生”?

4、每个同学自己创作两个问句,一个需要回答,一个不需要回答,然后上台考考大家。

5、同学们的创作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顺利通过下一站。(伴随《火车开了》乐曲)

五、练习拟人的说法。

1、“创作林”车站到了,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发挥想像力,就能创作出优美、生动的语言。

2、(课件出示小鸟的动画)你们看,谁来了?(小鸟)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跳舞、小鸟在歌唱、小鸟在前面带路……)

3、(出示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小鸟在做什么呢?(小鸟在前面飞的样子像人在带路,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小鸟当成人来写。)

4、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瞧,连花儿也――(出示课文例句:花儿向我们点头。)

5、花儿为什么点头呢?(花儿被风吹动,样子像人在点头,这也是用了拟人手法,使句子更生动。)

6、(教师用“―”和“~~~~”分别画出“小鸟”、“花儿”和“带路、点头”,提问:)运用拟人手法时要注意什么呢?(事物的动作要和人的动作有相同之处。)

7、出示句子:小树_____。太阳_____。

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很相像?

8、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9、现在,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用拟人手法创作出生动的句子。

10、(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创作,集体评价,颁发智慧花。)

11、写作文时用上拟人手法将使文章更能吸引读者。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畅游了“语文天地”,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采摘了智慧花,收获真不少。这次郊游你们快乐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事,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学语文。(伴随《火车开了》的乐曲离开教室。)

这是第十三单元“快乐的生活”中的单元综合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创造性地重组教材,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掌握语言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学“如何使用拟人手法”这一知识点谈一点体会。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学写拟人句,关于拟人手法的使用,在本单元的主体课文《快乐的节日》中早已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语文天地中安排这一练习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写好拟人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中的例句“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向我们点头”,然后提问学生:“小鸟会带路、花儿会点头吗?”从而引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接着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创作“小树”、“太阳”。可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对拟人句的概念较为模糊,有的同学写道“太阳把热尽情地洒向大地”,立即有学生反驳:“这不是拟人句,太阳本来就会把热洒向大地。”类似的情况层出不穷,本应闪现创新火花的环节却一下子成了辩论会,拟人句的创作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课后,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从例句中找出事物和人之间的共同点,如:小鸟在天上飞和人带路、花儿被风吹和人点头之间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缺乏、思维方式单一、思维定式束缚,就出现思维滞涩的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按照知识――能力――创造这样一个顺序进行,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深发展。结合本环节的练习,可设计为先让学生说说小树、太阳在什么情况下和人的哪些方面相似,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列出作为创作参照,学生有了具体的感知,思维流畅性增加,在此基础上组织语言,将句子写生动,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师、爱校、守纪、爱学习、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

1、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

2、进行观察方法和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校纪班规,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谈话导入,联系图画进行教育,创设情境,深化教育主题。

【教具挂图】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七

1.知识目标

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1.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生字词卡片及白鹅的挂图(或制作课件).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习内容,课文特点,学习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1.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候……)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导入: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1.出示两句话:

(1)鹅的叫声很高傲.

(2)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1)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

(3)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4)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1)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2)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3)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4)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5)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习作.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八

同学们,仔细观察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1、2、3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课。

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生: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生: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赛读—齐读)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