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实用16篇)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实用16篇)

作者:书香墨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实用16篇)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和领悟,形成个人的阅读笔记。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范文,相信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灵感。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本首诗,能用平仄的方式诵读其他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简介王维。

释题(提示诗题告诉我们谁送谁到什么地方?)正确读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都通诗句。对照注释边读边了解诗意。

2、指名读诗(相机指导评价)。

三、教学平仄规律,学习习近平仄的方式诵读诗。

1、了解平仄(板书:平仄)。

2、学生画出古诗中的平仄声字。

3、教师出示画好了平仄的诗文。

4、提示入声字(出)。

5、讲解朗读规律。

6、学生练读。

7、指名读、齐读。

四、创设情景,感悟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静心聆听。

师:当你们在静静聆听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的画面?引导:清晨,一场雨后------感悟渭城的美丽,读出渭城的美。

2、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要出示安西了。(课件出示去安西路途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路途的艰辛,感悟离别时的不舍。)。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齐读全诗)。

4、师:这是一杯普通的酒吗?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读“劝君------------”„„„„„„„..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生齐读“劝君-------------------------”

6、配乐齐读全诗。

五、唱诗。

1、听唱曲《阳关三叠》。

2、师生齐唱。

六、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练习背诵。

2、用平仄方式诵读《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2011年11月11日主题队会与班会。

1、此次主题队会开展的主题是文明行为与养成好习惯。通过寻找生活戌资源素材,大家开展的队会与班会形式多样,内容实际,真实有效。

2、能结合学业生自己的实例(不良习惯)来教育,这也是有力的教育手段。

1)何健老师实录学生情况(在学生没有准备下,不知情)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好的行为。学生有气势,劲头高。

2)李丽老师:一年级,不能表演理解太多,但她利用媒体中正确的案例来影响教育学生,并且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行为。3)刘凤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主持干脆利落,锻炼学生能力。

4)尚海涛:内容丰富,实效性强。每个环节内容简短明了。

送元二使安西

千古绝唱“渭城曲”

北师大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第三单元。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本设计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简介、关于柳树的典故、有关送别诗的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沉浸送别的氛围。

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

1、“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是歌、是画,是泪水。在诗人王维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元二使安西。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2、简介作者(大屏幕出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3、理解“使”“安西”意思。

二、小组合作、明了诗意。

过渡:怎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缓缓地读,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

1、下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这首诗,要求:字字响亮、这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汇报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结合“朝雨”图、“客舍”图、“柳树”图去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3、总结方法:再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窍门,那就是陶醉地读。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如果你陶醉了,你也有可能成为诗人。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诗了,你就成为真正的诗人了。

4、配乐读诗。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也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请生齐读,师配上《阳关三叠》。

三、品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渭城这里的朋友——。

3、我们在读到送别的诗中总会出现“柳”字,这是为什么?(古人折柳表示挽留。)。

师讲述: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4、在这么美不胜收的春景里,王维却要元二——道别。此时他还有心情欣赏美景吗?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前两行。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元二要去的地方是——安西”。(投影出示路线图))。

2、师解说: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投影出示阳关图)地图上看似短短的路程,可这一路上,整整有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啊。

3、(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满眼的荒漠,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5、所有的话语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师: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师:难道这喝的只是一杯酒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预设1:请你的这杯祝福的酒端起来敬敬他吧!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那咱们就——(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6、这不单单是一杯洒,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这更是一杯连心的酒啊,这酒里蕴含着诗人与元二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所有的不舍,所有的话语统统化作——。

8、让我们随着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的唐朝去感受王维与元二分别的场景。(播放视频)。

四、背诵古诗,抒写情怀。

2、吟诗。相见遥遥无期,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果然,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可他的这首诗却见证了他与元二之间的情谊。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配乐)。

3、写诗。(1)你曾看到或经历过亲朋好友去远方?师:都送他到哪里去?师:那么他走了以后你有没有和他联系过呀?师:有的。当你和他通电话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尽情地用你的笔把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下来吗?(你可以学古人的样子写,也可用现代诗的方式来写甚至写成一段话。)。

(2)指名汇报。

(3)总结:同学们道别的话语写得这样真切、感人,是因为你们走近了你和亲朋好友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此诗的:字字含真情,尽在相送中,与君离别意,句句吐心声,情景相交融,意境浑天成。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首王维的送别诗——《山中送别》,谁来读读呢?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指名背一背)。

含浓浓深情的诗句—。

3、这首诗是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便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便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用词。现在我们再通过音乐进一步感受这种情感《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六、作业超市(任选一)。

1、演一演:课后和同学一起演一演这首诗。

2、唱一唱:回家后唱一唱由为这首诗谱的乐曲《阳关三叠》。

3、画一画:通过绘画画出诗的意境。

4、写一写:把对这首诗理解的情境写成小短文,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

附板书设计:

(唐)王维。

酒------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读后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唱出第一句)。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师指导学生书写“舍”。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教师巡视。(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2.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四、拓展迁移,情感延伸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刚才一直为我们伴奏的背景音乐就是,它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孩子们,除了送元二使安西,还有许多古诗是写朋友离别的古诗还有很多,比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请你试着用我么今天学诗的方法去读一读吧!

五、板书设计。

王维。

祝福。

期盼元二。

同课异构教学设计:

常安中心小学。

衣庆超。

送元二使安西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会写“舍”、“君”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3、4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预设过程: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到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时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板书:王维)。

2、自由读题:谁送谁?去哪里?“使”?你怎么知道的?(真会学习!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师介绍“安西”及元二:安西是当时的朝廷在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来统领西域各国的,元二------王维的好朋友,奉命出使安西,为国家守边重镇,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啊!王维从长安赶到渭城。第二天为元二饯行,以酒相送。

4、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齐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5、你知道王维吗?生交流。总结出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今存诗400余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也很精通。王维大约在40岁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弹琴赋诗,过得悠闲自在。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其中以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成就最高。

二、读。

3、写“舍”、“君”字,引导把字写美观,并引导找寻笔画规律,让学生学字学得有趣、有效。

4、把生字、多音字放进诗文里再来读读看。

5、古诗除去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七言绝句的一般停顿是这样的,(出示节奏诗)自己打节奏读读看,注意字断音连。

6、生自由读。

7、合作读:一生读前四个字,余生读后三个字女读一句,男读一句。

8、带着这种感觉齐读全诗。

三、释。

1、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桌交流)。

我在你们的描绘中仿佛看到了客舍青青、细雨霏霏、杨柳依依。一幅新柳图。板书:新柳。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车水马龙,柳树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焕然一新)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更加翠绿)读吧---客舍青青柳色新幻:“雨柳图”客舍青青,伤离别。拓“柳文化”

风雨中的杨柳,万千绿丝绦,在微风吹拂下,经过细雨的洗涤,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千娇百媚。是善于发现的人们眼里和心中最美的风景,可入诗入画,亦如诗如画。(3)“劝酒”: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劝酒师:同学们,你看---读着读着,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幅的画,这叫---“诗中有画”。

看着这幅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两行诗(男)---你读(女)---你仿佛看到了哪两行诗(男)---你们看到了(齐)“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叫“画中有诗”。

1、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2、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惊叹!同学们,不仅仅是路程远啊,出阳关就是塞外,这是怎样的塞外哪---课件配乐展示“荒凉戈壁图”及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生读诗句)那又是怎样的“安西”呀,看:出示自读:安西(新疆库车)地处荒远,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

元二孤身一人,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他可能都会感到……?(孤独、危险、艰难……)。

2、悟“劝酒词”

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假如你就是王维,在这即将分别之时,定有千言万语涌心头,是吗?你想说什么?

师:王维,你说吧---这是一杯()的酒。(再尽一杯)师:王兄,今日一别,再见无期,这是一杯()的酒。(更尽一杯)师:此时的千言万语、千叮万嘱,都化作两行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升华:四读全诗。

(唐)王维朝雨。

新柳友。

劝酒情。

送元二使安西

1,“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不仅有依依惜别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殷殷祝福。

答: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图景。

送元二使安西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故事接龙游戏。

学生拍手打节拍,教师背诵故事,若有会背的,学生也可跟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就从长安赶到渭城为他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题目的意思吗?(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多音字的读音。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更正读音。

5、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

我们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了,还要读出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诗意。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结合课下注释)。

1、除了书中课下的注释,你还有哪些词不明白它的意思?提出来解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诗意。(师巡视,重点知道两三个组的学习)。

3、交流汇报。(板书完成:朝雨新柳图临行劝酒语)。

四、想意境,悟诗情。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3)一个“柳”字你能读懂王维的心吗?这仅仅是在写景吗?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4)多美的景啊,多深的情啊!在这伤别离的时刻,千言万语化作这一杯送别的酒,来,让我们一起端起酒杯对元二说:劝君——(生接读)。

2、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2)出示两组词语对比,学生选择。

(3)老师引读: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假如此刻你是王维,面对即将离别,此生也许再难相见的朋友,你会说些什么呢?预设:

(1)朋友啊,你这一去我们再也不能一同喝酒吟诗,讨论国事,怎能不让我悲伤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元二离去的第二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想到他们这次离别竟然是一次诀别。来,把悲伤融入这杯酒,让我们对元二说一声:劝君——)。

(2)元二啊,我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会想念你的。(出使西域,张骞用了13年,苏武用了15年,元二呢?这杯酒中怎能不盛满了浓浓的思念?引读:劝君——)。

(3)朋友啊,此去安西,路途遥远,我祝你一路平安!(是啊,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之外,不有风兼雨。朋友啊,保重。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重情感汇成这么一句:劝君——)。

4、从这杯盛满了悲伤、思念和祝福的酒中,你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板书:依依惜别情)。

5、总结学法:想意境,悟诗情。

6、练读,指名读,指导朗读。

五、激情背诵。

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心情,后来它被谱上曲子,作为送别曲广为传唱。因为每次唱的时候,都将这首诗唱三遍,所以它又叫《阳关三叠》。同学们快点把它别背诵下来吧。

六、拓展诗句。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送别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送别的人不同,景不同,可是那份依依惜别之情却是相同的。

出示送别诗句,学生读,积累。

七、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收集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学写作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王维其他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前交流:谈话入手,了解诗人背景信息。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2)再看诗题,你觉得这首诗里会写什么内容?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

早晨,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洗涤了咸阳城的沙土浮尘,空气变得温润而清新。

道路旁一支柳丝拂过脸庞,我顺手折过一支送予元二,“就让这青青的柳丝见证我们的友谊长青,来,再干一杯吧!”我端起酒盏,斟满酒。“干杯!”老朋友连忙接过酒杯,我俩相视一饮而尽。

看着空空的酒杯不禁惆怅满怀,“哎,我亲爱的朋友呀,今日阳关一别,何日才能相聚?您这一别,我也许就难再遇到像您这样好的老朋友了。”话音刚落,不争气的泪水就顺着脸颊两行而下,而二元,也早已是泪湿衣襟。

亲爱的朋友,即使此次分别是长久的,但我深信时间和距离一定不会拉开我们心与心的距离,我会一直在这里默默为你祝福,祝你永远健康平安。

《送元二使安西》扩写

清晨,渭城下着蒙蒙的细雨,这个时候,王维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他的好兄弟元二即将要离开美丽的渭城,去那个寸草不生,环境恶劣的安西。外面的细雨湿润了地上的泥土,只有柳树在细雨中显得格外生机。

青砖绿瓦的客店里,王维和元二正在一起喝酒、聊天。王维一边喝,一边小声地哭,他的眼泪滴到酒里,酒都带着点咸味儿了。元二也低着头哭泣着,他带着哭腔说:“王兄,我马上就要走了”。

“元二兄弟,我再陪你饮几碗酒吧。”

他们两个喝了一碗又一碗,似乎永远都消不掉内心的忧愁。这时,王维又举起酒杯,声音微弱地说:“元二啊,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不知道这一去,我们还能不能再相遇了。你就喝掉这杯酒吧,你出了阳关,就可能遇不到像我这样的好兄弟了。”

“好!”元二拿起酒杯,一饮而尽,一边用衣角擦在眼眶里打转的眼泪,一边说,“我干了”。

刚喝完这杯送别酒。就听到外面的马叫声,他们走到外边,握了握手。元二说:“王维兄,我走了,你多保重。”王维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从路边的柳树上折下一根柳条,放在元二的手上。

元二的马车渐渐走远了,王维看着元二的远影,控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提起笔,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又是新的一天。打开窗户,迎面扑来泥土的清香。

下雨了。

走出屋子,旅店的青砖绿瓦上的灰尘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股流淌着的雨水。雨雾中,道路两旁的柳树枝正在风雨中翩翩起舞,柳叶也变成了青翠欲滴的颜色。

抵不过内心的那丝忧伤,景色再美又有何用!

满腹悲恸的跨上马,飞奔到约定的地点,见一人身着长袍,腰间佩着一把剑,牵着正低头吃草的枣红马在四周不停的张望、寻找着什么。我的心猛地一揪——是元兄。他的身形我太熟悉了,熟悉到随便漫不经心的一瞥就能认出来。他转过身,看见愣在原地的我,便松开了缰绳,迎面向我走来。

“贤弟,今朝这一别,何日才能重逢!”我笑了。可元兄一定知道,在我的笑容之下,隐藏着怎样的哀伤之情。

“元兄,时日不早了,再喝一口离别的酒吧。若你我之缘可入木三分,那么来日我们定能再见!”

入口的酒辛辣无比,正好掩盖住内心的悲伤。扔掉酒瓶,元兄翻身跨上了马。

最后留给了我一个满含悲意的眼神和一个疲惫的笑容,便转身掉头策马向远方,扬长而去。

我在马上看着元兄离去的背影渐行渐小,心头又涌上了那种难以表述的情感。元兄的背影淡淡的,带着一股无言的落寞心情。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下,散发着空灵的悲伤。草地上的脚印透出了厚重的心情,斑驳的草痕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记忆。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何日再见?

今日之别,有缘,再见……。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看插图……)。

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和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抽生读课题。

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再抽生读第一二句。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更”

理解:劝、尽。

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此时的酒是什么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2、展示老师搜集到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作文

这天清晨,渭城下起了牛毛般的蒙蒙细雨,雨丝打湿了地上的痕痕尘土。

元二居住的客舍旁嫩绿的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愈发显得青翠欲滴,静静地立在路旁,地上光亮清新的小草,密密麻麻地紧贴在一块儿,好像在沉思着什么,又好像言语这着什么。

元二是我的好朋友,听到元二即将出使安西的消息后,我心里倍加伤感,我决定要请元二喝一壶分别酒。

我快马加鞭,飞奔到了渭城,来到了元二的客舍。此时,元二已经身披盔甲,整装待发。

“元二,且慢,我要请你喝一壶壮行酒!”我对元二喊道。

元二含泪对我说:“兄弟,想不到这种时候,你还有心思来送我。谢谢!我陪你喝下这壶壮行酒。”

我将酒杯倒满,一口饮尽,他也将酒饮完。“还记得我们幼时,一起玩耍,一起拼搏,可现在我们却要离别了。”我哽咽道。

他也沉重地说:“是啊,我亦想与你一起,但皇上已下圣旨,要我出使安西,我不能不去啊!”

“你出了阳关,见到的都是陌生人了,很难见到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你一定要努力交到新朋友啊!”我担心地说。

他强颜欢笑道:“好,我会的。告辞了!”他跨上马背,准备飞身离去。在他跨上马背的时候,我朝他喊了一句:“兄弟,保重。”他没回头,只是从嘴中发出一声不太清晰地话语:“兄弟,你也保重!”立即飞驰而去。

我望着元二消失在田埂间的身影,眼角流下了一痕热泪:兄弟,珍重!

扩写《送元二使安西》

早晨,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洗涤了咸阳城的沙土浮尘,空气变得温润而清新。

道路旁一支柳丝拂过脸庞,我顺手折过一支送予元二,“就让这青青的柳丝见证我们的友谊长青,来,再干一杯吧!”我端起酒盏,斟满酒。“干杯!”老朋友连忙接过酒杯,我俩相视一饮而尽。

看着空空的酒杯不禁惆怅满怀,“哎,我亲爱的朋友呀,今日阳关一别,何日才能相聚?您这一别,我也许就难再遇到像您这样好的老朋友了。”话音刚落,不争气的泪水就顺着脸颊两行而下,而二元,也早已是泪湿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