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高一语文的教学总结与反思(实用19篇)

高一语文的教学总结与反思(实用19篇)

作者:书香墨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个人工作反思总结

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有很大区别。大约十年前,我也是一名学生,我记得我和我的同学都是乖孩子,特别是小学到初中,老师在讲台上讲什么,我们都在侧着耳朵认真听,生怕听错了,听不明白,不会做题,高中的时候,有些同学稍微厌学了,但是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听,去记一些笔记,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不会违反课堂纪律。现在的学生不能吃苦,一遇到难懂知识就不愿意去钻研,一谈到背书就主动退缩,学习的主动性差多了。

深圳的学生和内地的学生有很大不同。深圳学生的家庭条件好,特别是深圳本地的学生,在这所学校里,他们根本缺乏读书的概念,观念里似乎觉得没有必要读书学习,读书是老师在强迫他们,他们觉得自己不读书将来同样能够生活得很好。学生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稍微受到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就可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自残或是与老师对着干都会令老师十分难堪。学生的不诚实,他们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违反纪律等不读书的表现找理由,并觉得自己很聪明。

不过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必须尽职尽责。做老师非常需要耐心,学生还是不成熟的,老师可以试着以学生的心理与学生交流,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心态,熟悉他们的心理活动。最可怕的是老师一见到学生犯了错误就立即动怒,这样反而不能解决问题。老师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多的需要与学生在课后交流,课堂很难解决问题,在课堂稍微制止学生的不良表现之后,课后再进一步解决。

耐心的根基是有一颗善于包容的心态,包容他人也是包容自己。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在课堂上不能立即动怒,在课后也不能大发雷霆,最直接的原因是发火无助于解决问题。当老师要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强制自己尽快冷静下来,不冷静的时候不要讲话。如果能从学生的角度和心态上思考学生的违纪行为,找到他们不听课不遵守纪律的原因,老师才能针对问题更好地给予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包容是相对的,有爱的包容才能让包容变得有力可行。因为高一(19)班有不少十分顽皮的孩子,第一次月考之后,有一次我和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还争吵起来,起因是那位学生在课堂上大吵大闹,破坏了课堂学习的环境。从此我就立即警觉起来,丧失了对这个班的教学动力,对教学课堂纪律有点放松,结果学生们的表现越来越差,变得不听课不交作业了。我的不管理态度在光高是不可行的,我这么做的根本原因是我心中的爱心渐渐冷却了。我曾感觉自己已经完全尽力而为了,甚至已经因为学生的违反纪律而与学生争吵起来,这已经超过了我作为一名老师尽力的极限,我想我做的已经足够了。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阔而又形态迥异的人生奋斗轨迹和生命的选择;学习《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飞向太空的航程》对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导读中,穿越时空隧道,与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进行思想的对话,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旅程。

当然新课改对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由单一统一目标变为多元多层次目标,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备课时的知识准备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选好切入点和提问方式,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作为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提高。

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

由于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开始我们对课程的认识还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也有过误区。比如说,偏面地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有时课上强调所谓的"自主",而学生实际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学生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讨论的价值。再有有时,合作是合作了,但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学生往往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

通过校内的跟踪听评课以及教育学院的展示课,我们及时反思,认为从根本上说,这一误解是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习活动,才能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在课堂上的出现。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也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探究,如果探无可探,以学生的实际究无可究,还是结合传统的讲授为好,要把"实"与"活"结合在一起,把"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

半年的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不少(也许是我们对课改理念认识得还不够深入、透彻吧),但我们相信,课改之路,虽有荆棘,但沿途的风光无限。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但为人师的我们还是在课堂上充满爱心、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并且相信,无论如何,课改都将有益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将促进教师的不断学习与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今年适逢高中新课程实施第一年,困难与挑战并存。作为一线教师,自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就积极投身到新课程实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们高一语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块一)的教学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新课改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让我们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语文模块一的考试情况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较为规范的综合测试,为让学生们有一个平稳的过渡,所以本次考题立足课本,难易度适中,其命题形式及内容兼顾高考命题的基本题形及语文新课改的考试趋势,不出现偏题、怪题。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预期的考查目标。但由于本次试题区分度不大,缺少难题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彻底冒出来。全年段24个班级,最高分121分,仅有一个。通过考试,也发现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选择题及名句默写类知识基础题都存在较多不应有的错误。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部分同学对学习或考试掉以轻心、不够踏实、不够认真。同时也不排除考试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练和考试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难度题失分普遍较高。本次阅读试题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古诗鉴赏三方面,需要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考试情况来看,此类主观题一些答案表述不够严谨、全面,缺乏整体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纵深度。

3、本次考试为半命题作文,方向明确,跑题者甚少。但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体格式较为单一的情况。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创作的个性化特征及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整改和提高:

1、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和领悟,定期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多听观摩课,切磋教技,交流教学教法。时刻关注全国高考的改革动态,了解语文高考的改革的发展趋势,吸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2、课堂常规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胆创新,多加强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表达训练。教学内容,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

3、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学方式,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语文成绩突出的同学,要适当引导,使他们成为培优的种子。

4、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默写,引导学生借助各种报刊、杂志,扩大阅读量,建立读书笔记资料库,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总结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年关将近,又到了铺天盖地写总结的时候,为济世救人,笔者特将访遍名师学来的年终总结秘笈奉献出来,希望能给各位同仁以启迪。

要点一:篇幅要够长

要想做到篇幅长,除了下苦工夫狠写一通外,还有一个捷径可走——字大行稀。即把字号定位在“三号”以上,尽量拉大行间距,但不可太过,否则会给人一种“注水肉”的感觉。

要点二:套话不可少

如开头必是“时光荏苒,2004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结尾必是“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或是“一定努力打开一个工作新局面”。

要点三:数据要直观

如今是数字时代,故数据是多多益善,如“业务增长率”、“顾客投诉减少率”、“接待了多少来访者”、“节约了多少开支”、“义务加班多少次”、“平均每天接电话多少个”、“平均每年有多少天在外出差”、“累计写材料多少页”等等。

要点四:用好序列号

序列号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一句话拆成好几句说,还能几个字或半句当一句,在纸面上大量留白,拉长篇幅的同时,使总结显得很有条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层层排序,严格按照隶属关系,不要给领导留下思路不清晰的印象。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一个小小的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由于这个学期我们高一的语文老师依然是采用以”导学案”为主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我的教学反思主要就从”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运用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导学案”实施运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关键取决于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而设计编写是否科学合理又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置是否精当,巧妙.这一认识在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已经形成了共识.上完一堂课后,我们经常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导学案”里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对激发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导学案”从头至尾都没有一个真正让学生感兴趣,非常想去探究的问题,那这节课又将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传统的老师一个人讲还要乏味.

问题是,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问题设置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设计编写的过程中,却还是屡屡出现问题设置不当的情况,导致一堂课的失败.这里面固然有好问题的设置和提出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一客观情况,但和我们老师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也不无关系.

有些老师担心学生会遗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导学案”问题的设置上总是”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网打尽.数量上一篇课文的”导学案”就设置了十几个问题,范围上基本涵盖和”教参””目标””示范”有关的所有知识点.这种设计思路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学生确实能学到更多东西.问题是课时够不够?即便够的话,就能保证学生全部学得到吗?实践证明,这种想什么都教给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没教给学生,想什么都让学生学到往往是什么都没让学生学到.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滥,数量上以三——五个为宜,最多不超过七个;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不太重要,可讲可不讲的尽量不讲,把它们留给学生,要相信学生。

与问题设置的琐碎,繁杂相比,机械,呆板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探究积极性的打击恐怕会更大。有些老师受考试和教辅资料的影响,老是用出出正规考题的思维模式设置“导学案”上的问题,不敢求“新”,求“变”,求“异”,设计出的问题往往和“目标”“示范”上的问题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这种资料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如何去激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尽管我并不否认这有提醒学生注意,强化学生记忆的作用,但我还是想说,能不能换种思路?设计出资料上没有但在思考时又不得不利用资料或课本的问题。虽然这样去设计问题肯定要加重老师的负担,但我相信,只有这样设计出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是不是设计编写的问题处理好了,“导学案”的实施运用就不存在问题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学期教学反思中提到的老师要加强“导”的作用,提升“导”的艺术外,这个学期我又有了个突出的感受——评价机制的缺失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负面影响。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比较起来,外在占主要方面,毕竟在应试环境下真心喜欢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还是来自于家长、老师的鼓励,同学、朋友的艳羡以及周围人的肯定。高一年级实行“导学案”以来,创造了大量让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板书,写黑板,中心发言,朗诵,表演,质疑,辩驳等,再加上分组学习、讨论、竞赛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得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竞赛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

问题是对那些表现活跃的、精彩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口头表扬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对那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学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果仅仅是口头表扬或批评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或处罚(比如发奖品,加学分或者扣学分),恐怕大多数学生的表现热情或畏惧心理都很难持久,结果是课堂成为少数积极分子的舞台,而大多数人选择成为观众,而这种情况似乎在大多数班级已经普遍存在,有些班级甚至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机制,对于大多数渴望从学习中捞取“实惠”的学生,他们究竟有多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是个很大的问题。尽管学校试图在学分评定上起到相应的或奖励或处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反而导致更多的学生对此更加的不屑一顾。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建立严格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上就是我这个学期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昨夜睡前偶尔翻开《庄子心解》,在161页处,赫然发现克里虚纳的一句话:“不要去顾虑结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时此地必须做的,然后把结果留给我,留给神。不要问说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要去关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结果,不要成为结果导向的。”这句话很是让我的心震颤了一下,也许一直以来,我的问题就是太关注结果了,喜怒哀乐为结果所控,一切努力便显得不那么自然了,说的更坦白点,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着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结果来求证,为了求证便两眼鳏鳏、目光呆呆,最终丢失了过程应有的乐趣与意义。

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态却迥乎不同,内蕴贫乏者捉襟见肘;鸢飞戾天者目无余子;虚怀若谷者海纳百川;游刃有余者气定神闲。因心态之不同,所成之事业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读到李镇西老师《冬天》一文的课堂实录,堪可为证。

这堂课是李老师在20xx年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时,难却校长盛情而临时决定上的,由于事出无备,李老师只好从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选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来讲。李老师说这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从网上调出先看了看,内容确实是典型的朱先生风格——于质朴中蕴含细腻之深情。当时我就想李老师这课一定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待我细细地看来,却是大大的失望了。这就是李老师的课吗?这就是传说中大师的水平吗?一开始上课,李老师不是马上吸引同学们,赶紧切入主题,而是悠悠然地和学生们聊天、拉家常,谈什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而且自己还长篇大论地说个人的看法——这不是新课程最反对的教师占据课堂的法子吗?当李老师大谈当年他看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泪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祷告:李老师,我敬爱的李老师,你赶快切入正题吧!大家把你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不是听你侃大山,而是想见识一下你高明的课堂艺术的啊!你就这么对付大家,实在是……,唉,我简直都想替你钻地缝了。

不紧不慢地,李老师总算开始让学生读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静待下文。接下来,李老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勾画出打动心灵的语句。从实录中看得出李老师读得甚是投入,因为读完后,课堂上悄无声息,看来大家都沉浸到了课文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动人魅力了。

还是来看李老师都做些什么吧,他说:“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喜欢的句子,这个不难。有同学说“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句不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讲的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师借题发挥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赶巧听过父亲小时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学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师能把同学们的心拢到“温馨的人情”这个主题上来吗?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师说着还真和这位同学握上了手。如此又问了两位同学,之后,李老师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行课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高潮,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李老师借机渗透了理解教育、爱心教育,很自然地,师生的心是在一起的。这一点我比较赞赏。

接下来,是课堂结构的一个过渡点。李老师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就由情感共鸣转入了疑难理析。一位男生提出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继而学生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了讨论,以这位男同学为一方,其他同学轮番进攻。李老师绝不以势压人,一直捍卫着这位倔强男生的话语权,最终这位男同学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李老师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课堂就在这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即使学生们提出再简单的问题,李老师也保持着微笑,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它也仿佛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紧张与矫情。不知从何时起,我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已完全出离了这狭小的课堂,悠游于作品勾画的历史场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来李老师那看似不经意的插科闲聊都是在与学生交心啊!都说课难教,我们的课为什么难教?对比李老师我发现了大家的和蔼、亲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与拘谨。

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已被我激发起来,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这节课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我不仅讲解流畅,而且优美的词句汩汩而出,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了这节课!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吧重点放在朗读上,再获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 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堂的开放性——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的衔接。我充分利用《鸿门宴》这篇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的代表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1、通过普遍性体现开放性。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通过联系性体现开放性。把《鸿门宴》放在整个《项羽本纪》甚至是整个《史记》中学,通过读本上的《乌江自刎》的学习,分析项羽英雄末路的豪迈与无奈,批判项羽“自矜攻伐”的错误观点,揭示项羽性格对其鸿门宴后政治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传、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体现开放性。把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设计,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要知识,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二、 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努力为自己“充电加水”,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笔者把传统的创设情景法和现代化手段多媒体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诗歌;陶渊明;想象力。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把“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和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和美的意境,教学思路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流程也很顺畅。但这节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

这节课的预设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解读陶渊明的思想;二是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美。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饮酒》、《归园田居》其三等篇目,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思想还未深入理解。《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对诗人形象还未能全方位认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解读陶渊明的思想”,就系统了解陶渊明其人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本节课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笔者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学生也很难把握诗人思想和诗歌意镜美,这些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的。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数字的人物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语文必修一模块中,只有《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对于这样一个千古名篇幅,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感受到《史记》给后人带来的艺术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单纯的翻译课文,学生不会产生兴趣,相反会很抵触,很厌倦,因此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讨论为主,从课文内容,情节入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为:一、李清照诗歌导入;二、对刘、项人物的喜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三、作者的态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阵营。比较分析配角性格特点。

在分析刘、项性格这一环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概括出了很多有个人见谛的东西,从而也引发了大量关于楚汉之争的历史资料,可见课下下了不少功夫进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阅的相关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大收获,每位同学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武断地阻止了这个环节的进行,造成了各别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击了学生的热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现在回过头想一想,其实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哪怕是教学任务完不成,超码学生得到了锻炼,这也是一种收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此外,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及待挖掘的宝藏,随时随地都会涌现出惊人的奇思妙想,同时会激活教师的思维,生成很多事先无法设计的方案。而教师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地总结和记录下来本节课的心得体会,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由于工作繁忙,上完这节课后,没有马上把心中所想如实地写下来,以致于现在回想起来,缺少了很多当时的激情,不过我会把这节课当作一次经验,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地完善。

45分钟很快过去了,留下的是我不尽的反思。我要不离不弃,再接再厉,在教学一线上铸就成功的丰碑,圆自己一个美好的梦。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虽然已经教了三遍了,但人觉得不尽人意。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对课文挖不到根上,对作者深藏在文字中丰富的情感领悟不到位,老觉得自己就在文字的表层转来转去,深入不进去。这就导致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就如同在茂密的丛林中找寻宝藏,而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旦方向走偏,便会一无所获。所以每次上完课我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老觉的自己没做好。一味的自责也是于是无补的。导向的错误或者偏差源于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通过大量查阅资料,虚心学习后,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也产生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说说我对《小狗包弟》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小狗包弟》这篇课文,重点不是在写一只小狗,而是通过对这只日本产的有着瑞典旧主人的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的叙述,来揭示文革的疯狂与残酷,以及文革给人心灵上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认知作用)作者正是想通过自我的反思,自我的解剖,唤醒人内心的善,引发人们对文革的思考,对自我的反思,启发人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错,哪怕是灵魂的污点。

文章第一段写艺术家和小狗的故事,以血腥的场景再现了文革的疯狂与残酷;文章第七段到九段重在写文革气氛的恐怖和对人性的扭曲,人人自危,胆颤心惊,人们只顾活命,顾不得其他。文章第十段到结尾重在写文革给人身心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伤。送走包弟后,作者便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文革时期,许多人在错误的舆论导引下或者在当时的形势下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文革过后无数的人都在承受着这种内心的痛苦的煎熬。只是有些人为了面子或其他方方面面的担忧,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感情表露出来,而作者巴金先生去勇敢的站出来,忍着内心的伤痛的把内心的伤疤一层一层的揭开,露出一颗千疮百孔的却充满人情的红彤彤的善良的心。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革的认识上和对作者忏悔意义的理解上。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巴金老人进行对对话。文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六十年了,滚滚逝去的时间冲谈了历史的血迹,要让学生穿越历史再回到那个时代,感受当时人们的辛酸无奈真的太难了。并且我们又不能把脱离文本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历史课或政治课。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把自己的思维情感参与进来,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导引作用的。在学生缺少情感体验,缺少历史知识的情况,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文本的文字入手。仔细品读《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字字都包涵着作者的辛酸和悲苦,所以在执教时不妨从挖掘文字的深刻含义入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隐藏在文字表层下的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大概情节的前提下,对文本中的个别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学生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领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参与过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使得整体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 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此 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

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 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 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 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 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 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时间的 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 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 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 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 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1、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读懂了什么)2、对文章还有哪些疑惑?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统摄课堂,也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更能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能读懂的内容让学生交流,略讲;有疑惑的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讲,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己质疑有利于激发其思考探求的欲望,探求所得容易成为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再如,通过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来讲“文革”背景,给学生的不是概念上的“文革”,而是“文革”具体形象的体验和感受。

一节课时间讲这篇课文确实很紧,只能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就少了些,这应该是一个遗憾。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为特征。《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新课程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本节课是以《离骚》为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视对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学习。

《离骚》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作者屈原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洁身自好的品质,献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动并影响了无数后人。然而对于古文基础尚浅的高一对口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离骚》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学生对屈原有一些了解,比如知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与屈原的联系,但对屈原的作品却知之甚少,有的学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要真正读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语言形式上来看,《离骚》与《诗经》不同,《诗经》多为四字一句,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离骚》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来抒情,句式更灵活多变,朗读、背诵起来相对困难。所以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感觉不好读,都有点畏难.另外,因为《离骚》中多用一些对现代人来说是生僻字的词语来描写、抒情,有些诗句读起来让人觉得不是很顺口,也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对作品的深刻内涵的把握。

第二,从内容上看,《离骚》多用象征手法,其中出现的“香草、美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它的内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远,语言奇伟瑰丽,想象新奇动人。而这些“香草、美人”对现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读懂并非易事。

第三,对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屈原最后的自投汨罗,从古至今的学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学生从中悟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高尚品质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计划用四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把理解、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从基础字、词、句入手,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一步探讨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给我们的启示。尽量让学生走出传统的思想误区,认为文言文就是最难学的,让他们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把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理解,降低难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其中第一,二课时主要是介绍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学重点是扫清字词障碍,特别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课时则主要是让学生借助文言文资料,朗读诗歌、逐句理解诗歌内容。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全班齐读诗句,然后翻译;请同学朗读诗句,小组合作一人读一人翻译;老师朗读诗句,同学交流。并且小组之间再进行比较,评出表现最好的组.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这种形式的效果还不错,学生的学习激情较高。

通过四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学生在这次课堂上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在:。

(3)小组之间的配合能力明显加强;从这次课来看,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小组的力量加强了,并且组与组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很显然同学们对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课堂上好好表现,挣得奖励分。在投入学习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所加强;从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来看,总体来说有很大的进步,原本对口的学生很多人基础较差,在课堂上表现出比较胆怯,对自己不够自信,因此回答问题时也比较含蓄,而这次因为多鼓励他们,在整个氛围影响下,很多学生也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能用简洁经典的语言甚至是诗句来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诗句,一(19)班王盼同学还引用《弟子规》中的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体上来看,同学们的学习的激情提上来了,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能认真听讲,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不足之处是:。

(1)因为时间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的关系,未能再介绍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辞》的作家、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因此,学生对《楚辞》的创作手法、艺术特点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2)教学的时间过长,由于课堂上的讨论时间过长,导致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凑;。

(3)学生对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强对句式的讲解。

(4)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对于基础不一样的同学要进行分层教学;。

(5)班级的不同学习情况也不同,这次整个教学过程中,(10)班和(19)班的课堂反映也不一样,各有各的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每堂课中要因材施教,根据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以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做到自主性学习。多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地学习。而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将不断的钻研文本和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的完善我的课堂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纪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学,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探索实践前行带给我的心路颠簸。

假如让我重新带高三,在文言文教学方面,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厚一点的,纸质稍好点的本子,告诉同学们这个本子将记录我们备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础知识,以及我们透过文章背后挖掘出的内涵及其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其次我在备课方面要加强力度,平时的教学扎扎实实,从知识到能力,从过程到方法,从情感态度到价值观,都要落实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熟悉高考的考点,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学的衔接。最后,是等到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基础知识也讲完了,要带领着学生做一个总结,一个很重要的总结,除了知识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习惯、方法、品质的不断规范和强化,然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提出要求,师生共同去追求知识和能力的一个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这一年的文言文教学,总体来讲是失败的。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以贯之,到最后就是随便讲讲了之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阅读面窄,对文章内容及艺术的把握也很勉强。还好的一点是,平时领着学生做的题比较多,学生虽然对古文畏惧一些,可拿着题还是能对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对高考了,师生心里还是没底的。

有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必须通过做题把知识和能力贯穿进去。问题的关键就是选题,要选高质量的题(做历年的高考题是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就是备课的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心里踏实下来。识记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利用早读的时间加强记忆。学生已没有时间去总结,老师就先列一个框架出来,让学生把日常的基础知识补充进去。

下午有一节课,先把我的教学思想告知学生,取得学生的支持。接下来就是具体准备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题为纲,把知识系统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节课,我如实地向同学们阐释了我的文言文教学困惑以及构思。同学们沉默了,我知道他们也有同感,我立即给他们打气,让他们相信师生努力一定可以渡过难关。()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上考场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学们心里会有底有数,不能马上要上战场了,有同学苦恼地问老师,文言文怎么做啊?那是多让人心惊的事呀。那个数那个底来源于平时老师和学生一起积累的知识以及技巧。这样的话,离考试越近越不会慌,只要反复地巩固积累的知识就行了。还有三个月,我们如何选题?如何巩固知识?同学们动了起来,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议,高考题质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时间不够用,需要选作。同学们讨论了起来,我鼓励单独站起来表达。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既然质量都很高,可以选作双号或单号,可是我们可以做完,老师要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评讲,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是说明学生听懂了我的讲话,二是说明学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让我很自豪。我想这不是问题,挑战自己的备考力度是老师的天职。师生达成了共识,夜里有夜自习,就要进入正式演练了。我得在夜自习之前把课备好。

以下将会详细记录9套高考题中文言文部分的讲解过程。

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并能在教学中主动运用。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明确详细概括,涉及到具体的课本内容。督促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及时的巩固复习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