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4篇)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4篇)

作者:纸韵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14篇)

教案应与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相一致,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逻辑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60电5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二、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你去过农村吗?那儿的变化大吗?

2、今天带你们到农村去瞧一瞧(出示课件),把那里的风景夸一夸。

3、学生看图,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提问:请数一数有几座房,哪座房子最漂亮?为什么?

4、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哪、座、房”和轻声词“漂亮”。

(二)、读通课文:

1、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开火车检查自读情况,学生评价,相机指导读准三拼音节和轻声音节。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4、多种形式读,开展小组擂台赛。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

2、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一句。

(1)自读第一句,说说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些房子,为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图文结合,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3)比较“大的窗”和“大大的窗”等,通过换词比较,初步体会叠词的用法。叠词有什么好处。

(5)朗读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大大的窗”

3、图文结合学习朗读第二句。

(1)看图,房子周围的环境美吗?美在哪里?

(2)教师朗读一、二句,学生比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结合图,学习三、四句。

(1)再看图,问:在小朋友的眼中,哪座房子最漂亮?

(2)指导朗读三、四句。

(3)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读好全文。

(四)、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了、子、门、月”。说说在哪些课文中学过。

2、分析字形,用比较法区别“了、子”,用说笔顺法记忆“门、月”

3、指导书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六、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七、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61电5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农村变化很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之情。

二、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了、子、门、月”,认识两个笔画。

三、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学生听写生字,老师收一小组抽查,其余的自己检查,错误的加以巩固。

(二)、背诵课文。

1、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看图背诵课文。

3、举办背诵课文擂台赛。

(三)、识记字形。

1、做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1)比较部首记忆。

(2)开火车给字组词。

(3)创设语境,巩固生字。

自读下面一段话-----同桌检查-----指名读。(出示课件)。

我们的校园里有两座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有个美丽的大花圃。花圃里种着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这儿一年四季都散发着花香,吸引了许多女同学来观赏。教学楼的后面有一大片青青的草坪,男同学们都爱在青草坪上踢球玩耍。

3、词语积累:

(1)练习读课后的叠词,再发散。

(2)练习做找朋友的游戏,课件出示词语搭配,连线。

(四)、扩展活动。

谈话,上节课我们夸农村小朋友的美丽校园,今天我们来夸夸自己的美丽校园吧!

五、作业布置:把“了、子、门、月”

六、板书设计:了、子、门、月。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点二年级。

知识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1、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写成1dm。

2、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写成1mm。

3、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间的换算。

1、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1米=10分米或1m=10dm。

5、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1、一张ic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1扎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数学入门越早越容易。

现在数学在各种选拔以及小学六年级考试等方面越来越重要,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习一些数学。对于今后希望在小学六年级中选择较好学校的学生,我们的建议是较早的学习相对是较好的。首先较早学习数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不会存在六年级时还要补习三年级数学知识的情况。其次较早入门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入门难度相对较低。

2、兴趣最重要,起点是关键。

不少四五年级希望开始学习数学的学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在低年级时曾经学过数学的,但因为当时学习听课效果不好便放弃了,到了高年级,迫于小学六年级形势又不得不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阴影的,甚至有些学生抱定了自己不适合学数学的念头,有一定抵触心理。

所以既然家长决定低年级开始学习数学,一定要首先注意兴趣上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数学中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字游戏等等。

同时起点如果没有选好,孩子学得吃力,自然不会有兴趣,所以合适的课程选择也是家长要注意的。

3、一个好老师,一个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找一位孩子喜欢的老师就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一位好的老师能够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课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孩子的是师长,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思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喜欢老师的同时喜欢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策略合作探究。

前置作业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想一想。

从图中的情境入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如果有22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

先独立思考: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说图。

独立探究,小组交流方法。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2.试一试,有30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想一想,说一说。

你能列式解决吗?

1.完成练一练的1、2题。

2.完成练一练的3、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学生总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一、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

本节课我按照游戏操作引入——产生问题——猜想——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让学生在行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的自主探索过程,虽然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不能在这堂课中解决,但是我认为是很值得的,我们不光是获得结论,更应该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思维得到发展。

二、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师生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767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二年级人教数学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4分共16分)。

1.别针长5米()。

2.100厘米是1米()。

3.一座楼房高80厘米()。

4.妈妈身高160米()。

二、填空题(1-4每题5分,第5小题6分,第6小题9分,共35分)。

1.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2.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20()。

3.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火柴棒长4()。

4.在()里填上“厘米”或“米”

5.38米+7米=()米。

53米-9米=()米。

6.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

15厘米+5厘米=()厘米。

1米=()厘米。

三、口算题(每道小题5分共15分)。

65+6=。

6+88=。

65+6=。

6+88=。

3.29+3=。

30+50=。

四、应用题(1-4每题6分,第5小题10分,共34分)。

1.东村要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68米,还有12米没修,这条水渠长多少米?

口答:这条水渠长()米.

2.有两条绳子,一条长28米,另一条长24米,两条绳子共长多少米?

__________答:两条绳子共长()米。

3.关村要修一条长98米的马路,已经修了54米,还有多少米没修?

____________答:还有()米没修.

4.一块布长98米,先用去25米,又用去30米;这块布短了多少米?

口答:这块布短了()米.

口答:三个组共有()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我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

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

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例文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倍。

汇报:黄花有(5)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提出问题。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小学数学教案《1.8.2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认识半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前一天认识了钟面也知道了整时的表示法。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伸。我的设计上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主动的获取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初通过让学生帮明明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产生帮助别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的目标性,因而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节课很多知识的总结都是由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操作自己得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动手拨一拨、认一认,自己找出半时的时候分针、时针所指位置的特点。在反复操作中强化学生对半时的印象,但又不觉得枯燥。因为即使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也力求多变和有趣,通过游戏的形式去巩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知识,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在课末布置的作业中让孩子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周末,使所学知识能够真正派上用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

二年级人教数学第一单元复习题目

1.计算。(28%)。

(1)找新家,连一连。(12%)(每题1分)。

(2)算一算。(12%)(每题1分)。

30-5×6=4+35÷7=9×5+5=。

8×8-8=0-0÷1=60÷10+10=。

(3)它们相差多少?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4%)(每题2分)。

2.填空。(10%)(每小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