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摇啊摇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8篇)

摇啊摇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8篇)

作者:ZS文王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师德修养以及教育理念。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实例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摇啊摇教学反思

20xx年3月28日我执教了《摇啊摇》一课,这是一节的音乐活动课,我和班主任老师交流后打算针对插入家长反映比较多的孩子在家睡觉很晚问题的教育,让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能尽快入睡,做个乖宝宝!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我对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有了以下定位:

1.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节拍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

3.知道睡觉是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别人。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哄娃娃睡觉,幼儿模仿老师哄娃娃睡觉,学唱儿歌《摇啊摇》,活动延伸五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五个环节还算比较完整。

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给小朋友展示娃娃,提出问题哄娃娃睡觉,充分发挥小朋友的想象力哄娃娃睡觉。让小朋友自己当妈妈,用自己想的办法来哄娃娃睡觉。老师哄自己的娃娃睡觉,轻轻拍打娃娃,抱在怀里,是娃娃来回摇啊摇,嘴里唱儿歌《摇啊摇》。鼓励小朋友模仿老师动作来哄娃娃睡觉,感受当妈妈的感觉。哄娃娃睡着后,告诉幼儿午睡时不能说话,这样会吵醒小朋友,打扰别人休息。幼儿和老师学唱歌曲《摇啊摇》,先学习歌词,再唱!最后进行延伸活动,讲有的小朋友在家睡觉很晚告诉小朋友,小朋友自己想办法怎么解决!让爸爸妈妈唱《摇啊摇》小朋友就要尽快睡着!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经过这节课,我感觉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是本人不擅长钢琴,没发给小朋友伴奏,要是能在小朋友学会儿歌后个小朋友伴奏,让小朋友跟着钢琴伴奏唱,而不是磁带唱估计效果会更好!所以我最近也是一直在学习钢琴!但总体感觉是这节课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几个环节,自己设计的还是很好的!充分发挥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在那里只做了稍稍提醒。

对于这节课,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最大的不足还是时间的掌握上经验不足,有些地方还是很赶,没有让孩子尽兴的感觉,缺乏对整节课整体的把握,把一节课分离的支离破碎,虽然从教案上看,还不是很破碎,但上课时,有些地方是前后矛盾的,例如有一处,娃娃睡着了,老师展示自己怎样哄娃娃睡觉,这个时候又让孩子模仿老师,感觉情景被打乱了!以后应该注意这些小地方的差错!

整节课给自己探索的时间虽然有一些了,但是探索时对于孩子方向的把握还是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就偏离老师的目标,这就说明我有时候提问还是不够准确,以后还是要钻研教学术语的使用!

《摇啊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清新,稚嫩的童声演唱歌曲《摇啊摇》,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热爱。

2.通过游戏,律动唱童谣,了解风格和特点。

3.感受6/8拍的强弱,通过图形谱感受歌曲的旋律。

4.用声势以及创编动作为歌曲伴奏,同时建立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的旋律,用不同的方式丰富歌曲。

教学难点:用6/8进行律动,声势动作并配合歌唱。

教学过程:

一.回忆童年,加入声势游戏。

播放音乐《童年》,师生交流:关于“童年”你想到了什么?

(师生讨论)。

师:是啊,童年是一首歌,是一首童谣,更伴随我们有很多有趣的游戏。今天老师也带了有趣的游戏跟大家一起玩一玩。请大家模仿老师一起做:

123123。。。。。。。(学生领会后跟老师一起做)。

拍胸捻指捻指拍胸捻指捻指。

加入音乐,在音乐中感受强弱弱的律动。

师:同学们再看看老师的动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123456。。。。。。拍胸捻指捻指拍手捻指捻指......

生:加了拍手的动作。

师:老师在第几拍加了拍手的动作呢?

生:第4拍。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老师把第4拍变成了拍手的动作。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3/4拍的强弱规律和6/8的强弱规律)。

3/4123|123|。。。。。。强弱弱|强弱弱|。。。。。。6/8123456|123456|。。。。。。强弱弱次强弱弱|强弱弱次强弱弱|......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第2次的时候加了拍手的动作是和黑板上哪种节奏型比较搭配呢?

生:第2种。

师:好,那我们一起练习两遍,然后听着音乐用第2种方式来给歌曲伴奏来感受一下旋律。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用第二种声势练习两遍后再跟随音乐一起练习)。

2.用图形谱感受歌曲的线条,并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的节拍,那我们已经听了几遍音乐,我们对这首歌曲的旋律也有些熟悉了吧,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手在空中画出旋律的线条,比如,音乐有起伏的地方就像上山坡的感觉,请同学们都来试试用自己的方式在空中画出一幅旋律的画。

(同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谱)。

师:好,同学们,你们都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旋律线了吗?大家可以看看老师画的像什么呢?

生:像小桥,......

师: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老师画的像小桥,流水。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江南的水乡呢?

生:......

师:是的,江南水乡有小桥,流水,还有小船在水面上左右摇摆,随波荡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歌曲《摇啊摇》就是一首旧上海的童谣。有江南水乡的背景,小桥,流水,慈祥的外婆,让我们不免想起童年的往事。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钢琴声,有手指着旋律线条,用lu的方式唱出这首歌的旋律。

{老师用钢琴带领大家开始学唱歌曲,针对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后半部分,强调旋律一个是上行,一个是下行。)。

师:同学们旋律都已经唱的很好了,下面我们看着歌词一起来唱一唱吧。

(完整跟唱2遍后,不好的地方再单独练习)。

3.跟随音乐创编动作。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里面一直是什么在摇啊摇呢?

生:是小船。

师:很好,大家都听的.很仔细。那现在老师想接着跟大家玩一个游戏,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小船的样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同学们尝试着自己的身体小船)。

师:非常好,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小船,那我们现在一起随着音乐荡起你们的小船吧,请同学们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游走,老师的要求是要有节奏的游走。(做简单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听音乐,前奏的时候在原地律动。第一遍音乐结束后,老师会有一个新的任务给大家,紧接着继续放第二遍音乐,在最后音乐结束的地方请同学们摆好一个造型。

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带着你们的小船开始水乡之旅了。

一遍结束后,第二遍间奏的时候。

师:同学们,请你们就近2人,或者3人一组,组合成一个小船,并跟随音乐律动。

(生迅速的找伙伴,完成第二遍的音乐配合)。

4.为歌曲配上小打乐器伴奏。

生:铃鼓,三角铁,节奏棒......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很多乐器,都非常好,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用你喜欢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我们可以分组来实践一下。

(学生取自己喜欢的乐器,并进行尝试)一遍之后。

生:三角铁,碰钟。

生:拍胸,拍手。

师:很好,因为这两拍是强拍和次强拍,所以我们手中的三角铁和碰钟也在第一拍和第四拍的时候轻轻击打即可。手上没有乐器的同学请用声势为歌曲伴奏。请大家一起边歌唱边为歌曲伴奏。

(跟随音乐,一起演唱并用乐器以及用声势分组完成此曲呈现)。

5.延伸亲情。

师:同学们的演唱和伴奏都非常好,大家通过歌词感受到曲中的外婆是位慈祥的老人。我们要永远记得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希望通过这节课,通过演唱从音乐中感受并体验这种真挚的感情,也祝愿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摇啊摇教学反思

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会唱,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第一个班级按照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

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老师讲述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我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我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我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很弱。”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声音轻而弱。我听了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又读了一遍,同学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学生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学生达到了老师的全部要求,他们也开心极了。老师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我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我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和身体。我开始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我说的一边唱一边表演了。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也不会玩父母们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心中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上海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教学反思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在学唱歌曲旋律的过程中,我利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相结合的特点,来教歌曲旋律及解决教学难点。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但这节课中,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不高,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唱歌几乎没有感情,更不用说用歌声去表达歌曲情感了。学生累,老师也累。

怎样改变这样的课堂呢?课下我不断反思着,我认为,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时,不能高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通过实实在在事和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学来代替枯燥的抽象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轻松快乐的和互动游戏放在教学中,来适应小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更轻松的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快乐地表演音乐,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

音乐学科有其学科本位的存在,人们常说音乐课姓“音”,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亦不能脱离其课程本质来实施或研究。不能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直接设定为“为教民族文化而教”的误区,特别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及适量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起到“春雨润无声”的效能。我们常说,德育无痕,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踏雪无痕的,音乐课的本位是音乐,用音乐说话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没有设计介绍相关的上海乡土文化背景,而是通过玩玩弄堂游戏,唱唱上海川沙民歌,听听路边童谣,使学生内化地体验,感受上海地区特有的与童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渗透”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隐线。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想通过多元的方法,来思考——实施教学,然而,本节课中执教者运用了一些常用的课堂歌唱教学方法:如:用口风琴吹奏旋律,师生对唱等,可能简单的方法就是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教师应注重歌唱教学中音乐旋律的美感,音准及节奏,歌唱方法的正确性。本课中,执教者特别设计了歌唱游戏这一环节,通常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歌唱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不能边作动作进行形体表演,边唱好歌曲。运用“小耳朵精灵”的教具,教师力求在这一难点上有所突破,以调动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歌曲教学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该方法较适用于低年级唱游教材的歌曲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任何一种音乐体验,不管是演奏、作曲、即兴表演还是听赏,都是一个特殊个体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本课的的教学中,体会到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着重体验、感受为主,还不能达到一个鉴赏的程度。因此,本课的听赏环节上层次设计得较浅易,其中包括让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新授歌曲的主旋律。路边童谣的欣赏也没有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唱唱其中会唱的童谣。

《摇啊摇》教学设计

1、基于课程标准本课属于“感受与欣赏”学习领域。课标对本学段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2、基于教材《摇啊摇》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2/4拍,d宫调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第一乐句前两小节旋律相同,音调的起伏富有荡漾的小船或睡在摇篮中小宝宝的情境。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而把喜悦的心情释放出来。第二乐句在前句和后句中曲调和节奏运用了宽与紧缩的变化,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热情景。歌曲的末句采用了换尾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旋律趋于平静,表现了宝宝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音乐是一个过渡时期,该学段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本节课是一节童谣学唱课,是此阶段学生很喜欢的一种音乐课型,它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目的是让儿童能认识周围事物。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知识性、趣味性并重的形式,用充满趣味的语言、音乐游戏等来讲解枯燥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立足小学生实际,本设计先是让学生念童谣,而后调动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编写童谣,从中体会童谣带来的乐趣。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学生学会唱歌曲《摇啊摇》,能分辨音乐的三种速度。

体验三种速度(较慢、中速、较快)。

感受六八拍的强弱规律。

1、学生通过齐唱、分组唱等多种形式唱一唱歌曲《摇啊摇》。

2、学生能听音乐说一说有什么不同并能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组织教学。

1、听歌曲《童年》拍手进教室。

2、师生问好。聆听活动。

1、导:听着这段音乐想到了什么?(播放音乐《童年的回忆》)。

2、初听全曲后,请学生说说。(引导学生多描述小时侯的事情)。

3、复听,要求学生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4、请学生说说图形谱与速度记号的配对。

5、再次聆听,由学生自己完成音乐的排序号及填空。

表演歌曲。

1、师:老师也想起童年的一首歌,唱给你们听听好不好?(教师边范唱歌曲《摇啊摇》,边做划船动作)。

2、请学生模仿老师划船的节奏,并说说是怎样的强弱规律。(教师稍微解释六八拍的强弱规律与三四拍的联系)。

3、师生一起随歌曲音乐律动。

4、请学生跟琴声轻轻演唱。

5、分男女生演唱。

编创活动。

1、自由选择两种伴奏型为歌曲伴奏。

2、小组讨论并动手试试。(三角铁)。

3、反馈。

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发现学生对于结尾部分的音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和第一句音调弄混,要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引起共鸣,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童年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还要对同学们多加表扬和鼓励。

板书设计。

摇啊摇教学反思

1、理解童谣内容,感受宁波童谣的有趣。

2、学习简单创编,体验游戏快乐。

3、感受外婆的爱,激发爱家人的情感。

理解童谣内容。

进行简单创编。

《摇啊摇》是一首宁波童谣,内容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情趣,具有情趣。童谣中描述的外婆桥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能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1、难点前置。童谣“糖一包,果一包,还有汤团和年糕”这句难点提前,运用实物展示,很自然的解决了。

2、实物、图示、媒体相结合。使幼儿充满兴趣,便于幼儿理解童谣内容,感受童谣的有趣。

3、表演、创编活动。学习童谣后,进行幼儿集体、分组、个人表演,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游戏的快乐。之后的创编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提供了幼儿发挥想象的机会。

本次活动:针对小班幼儿,教师的语速可以放慢些;幼儿表述时犯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表演环节的表演次数过于繁多;引导的语言显得生硬,不够委婉;环节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外婆的爱强调得不够。

教师本身:语言的丰富及简练性不足,需要多多累积经验;应变能力不足,还有待提高;思维不够扩散,想法可以再大胆些,具有开放性的想法。

1、可以把创编环节改为幼儿两个两个找朋友,面对面坐在地上,玩摇啊摇的游戏,更具趣味性。

2、在乏味的集体和分组表演中穿插一些小心思,例如:给表演过的幼儿贴糖、果的贴纸,或分糖等,以示鼓励,亦能激发其他幼儿的表演欲。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选自园本课程《摇啊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在学校里老师和幼儿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现在在大部分家庭中,爸爸妈妈也会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幼儿对于七都话的感知大多来自于爷爷奶奶辈。针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对于普通话尤为熟悉,对于七都家乡话却越来越不熟悉了,我们开展园本课程《摇啊摇》,引导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深深感悟。

本次语言活动是通过学习七都话的童谣,来体验与外婆的亲情,感知自己的家乡语言特色——七都话。在活动导入中,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用七都话来说一说“外婆”,再通过外婆图片,提问你平时是怎么去外婆家的,引出童谣。小朋友们听了童谣之后十分感兴趣,已经开始在下面模仿起来了。

在儿歌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童谣,对于儿歌中的“朵朵糕”和“发火跳”,我进行了重点解释。我用“双手托起幼儿”的动作直观地引导幼儿理解“朵朵糕”就是“举高高”;用“鱼跳起来”的图片来引导幼儿理解“发火跳”。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我先引导幼儿自己用手做桨,边摇船边唱童谣去外婆桥;再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手拉手、前后摇,摇船唱童谣去外婆桥,在快乐游戏中朗诵七都童谣。在接下来的户外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到室外,两两坐在草地上边说童谣边玩《摇啊摇》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

由于现在幼儿在家大多说普通话,且很多幼儿的家庭原因(爸爸妈妈是两头的),小朋友妈妈的妈妈和爸爸的妈妈都是叫“奶奶”,因此部分幼儿都不知道什么是外婆,更加不知道外婆的七都话是什么,导致活动开始时很多幼儿比较迷茫。值得反思,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准备中不止要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幼儿,做好幼儿的经验准备。

摇啊摇教学反思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节的关键。我的这节音乐课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现来感受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在学唱歌曲旋律的过程中,我利用歌曲写作与中国汉字四声调相结合的特点,来教歌曲旋律及解决教学难点。用直观教学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其求知欲。

但这节课中,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不高,对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感受不深,唱歌几乎没有感情,更不用说用歌声去表达歌曲情感了。学生累,老师也累。

怎样改变这样的课堂呢?课下我不断反思着,我认为,在上小学生的音乐课时,不能高估了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上,通过实实在在事和物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试着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学来代替枯燥的抽象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轻松快乐的和互动游戏放在教学中,来适应小学生的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更轻松的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快乐地表演音乐,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快乐。

1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

音乐学科有其学科本位的存在,人们常说音乐课姓“音”,在民族文化教育中,亦不能脱离其课程本质来实施或研究。不能把音乐课的教学方法直接设定为“为教民族文化而教”的误区,特别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科教学中,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及适量的方法,使民族精神教育的渗透,起到“春雨润无声”的效能。我们常说,德育无痕,那么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更应该是踏雪无痕的,音乐课的本位是音乐,用音乐说话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没有设计介绍相关的上海乡土文化背景,而是通过玩玩弄堂游戏,唱唱上海川沙民歌,听听路边童谣,使学生内化地体验,感受上海地区特有的与童谣相结合的音乐文化。“渗透”是本节课的关键和隐线。

2歌唱教学的方法是否应该是复杂的?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想通过多元的方法,来思考——实施教学,然而,本节课中执教者运用了一些常用的课堂歌唱教学方法:如:用口风琴吹奏旋律,师生对唱等,可能简单的方法就是最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教师应注重歌唱教学中音乐旋律的美感,音准及节奏,歌唱方法的正确性。本课中,执教者特别设计了歌唱游戏这一环节,通常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歌唱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不能边作动作进行形体表演,边唱好歌曲。运用“小耳朵精灵”的教具,教师力求在这一难点上有所突破,以调动学生在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和激发主动性。当然,并非所有的歌曲教学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经过实践,该方法较适用于低年级唱游教材的歌曲教学。

3学生音乐听赏的定位和“度”应该如何把握。

每个学生都是个别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不同的。因为任何一种音乐体验,不管是演奏、作曲、即兴表演还是听赏,都是一个特殊个体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本课的的教学中,体会到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的听赏要求,不能等同于中学阶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赏习惯,着重体验、感受为主,还不能达到一个鉴赏的程度。因此,本课的听赏环节上层次设计得较浅易,其中包括让学生边做游戏边听新授歌曲的主旋律。路边童谣的欣赏也没有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唱唱其中会唱的童谣。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课后,我非常激动,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意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在这堂课中,我用艺术的手段让学生进入歌曲的旋律中,感受乐曲摇成的音乐特点(模仿摇船的样子),感受八六拍的强弱规律,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孩子们的情感经历了一场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在情感的碰撞中开启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

二、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

教师不仅是教者,而且是学生可亲、可敬和值得信赖的朋友,要走进学生心里,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首先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通过师生问好,师生摇船进入一个美丽的城市,将音乐与游戏进行有效地整合,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默契,有可以将即将学习的知识,灵活巧妙的进行过渡,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相互激发、共同感受的目的。

(二)巧妙利用肢体语言解决知识点(合理结合视觉图象)。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僵硬、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鲜活的真情得以交流,把枯燥的音符转化为情感和具有生命力的音乐形象。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学生易唱。一节课完成这首歌曲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让最开始在课本出现的小动物“兔子”作为《摇啊摇》的代言人。首先,歌词的读法有了两种变化。如何控制这种变化,由扮装小兔子的老师来掌握。先在歌词上做文章,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小兔子说:“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有的学生的朗读一定不会有耐心,像哄笑孩子一样!要么只会大声齐读不加感情!这时候小兔子说:“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轻。”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小兔子听后又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小兔子第三次说:“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其次,学习歌曲。他们急切盼望老师打开音乐让他们快点欣赏,然后跟唱。我注意观察到学生聆听非常认真,不仅仅歌词有了三次熟悉,由于旋律优美他们很快就学会了!再次,进行简单表演。当学生们达到了小兔子全部要求,他们开心极了。小兔子也表扬大家唱的好听,像她的外婆。这个时候小兔子为难了,发出了:哎!的叹息声。有的学生眼神紧紧盯着老师,特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了?这个时候小兔子还在控制着全班同学的思维,他又开始说了,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让学生多做做游戏,让学生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也不会玩父母们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心中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上海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是三年级第一课的第一首歌曲。这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词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像这样的歌曲,一节课完成应该足以。可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第一课两首欣赏曲目《童年的回忆》《我们多麽幸福》,两首歌曲《摇啊摇》《小酒窝》,如果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第一课只有保证两课时完成,才能在期末顺利讲完全册!课上我严格按照教案编写的方案进行教学,虽然能够顺利完成唱会,但是总体感觉时间太短,正如学生把饭吃了,没有足够时间消化一样。再有,学生对歌曲的感觉只是刚刚萌发,然后就下课了!第一个班级如我教案的方法进行了讲解,但效果让我失望,没有激情,没有感觉!

做做游戏。

一、整合依据。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不知道石库门,也不会玩父母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他们对上海的了解更是陌生。本单元就只唱一首沪语歌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对于外地小朋友学来说唱也有些困难,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游戏、和歌曲,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前到一年级上,从上海的弄堂游戏、儿歌着手,为教学沪语歌曲《摇啊摇》作铺垫。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摇呀摇》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快乐”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快乐。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摇篮曲题材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安静、富有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酱油蘸鸡红烧狮子头”“猜冬里猜乒令乓浪猜”这些熟悉的歌谣曾伴随上海人走过美好的童年岁月。亲切的乡音、充满情趣的话语让每个上海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高高的石库门、长长的弄堂以及弄堂前那群嬉戏的儿童,童谣声中做着熟悉的游戏,然而这一切对于高楼中长大的新一代上海儿童都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上海童谣和弄堂游戏,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些乡土文化的魅力。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用沪语演唱的歌曲。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用上海方言唱好这首歌,我抓住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先从上海的弄堂游戏着手,课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上海的童谣和弄堂游戏,在课堂中先以老师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童谣、玩玩上海的弄堂游戏为切入口,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格,其中把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侬姓啥》、《卖糖粥》;游戏《炒黄豆》、《金锁银锁格拉拉一锁》;和歌曲《猜冬猜》等内容提前到这一节课,学说上海、学做上海弄堂游戏话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进入沪语歌曲的教学,这样小朋友们学起来更加自然有效,最后又加入了欣赏小荧星小演员表演的舞蹈《路边童谣》,欣赏歌曲《过江》,这些也是上海童谣。设计在课堂最后部分,自然地拓宽了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另外,由学唱老上海童谣到学念新上海童谣,凸现了现代气息,又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特有的辅德功能。从而激发本地小朋友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外地小朋友更喜欢上海。

《摇啊摇》教学反思

《摇啊摇》是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6/8拍,宫调式。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

这首歌很多学生都熟悉它儿歌朗读的方式,因此歌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放在指导学生用清晰、标准的方言歌唱。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歌曲的学唱我根据二期课改“听觉领先,动觉切入”的理念来设计:

1、歌曲听赏,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律动体验,大胆地表现音乐赋予的想象;

3、儿歌朗读,指导学生用正确方言读词;

4、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通过课前精心的设计和课堂上灵活的施教,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歌曲《摇啊摇》的学唱之后,我向学生们推荐欣赏了几首上海传统的弄堂童谣,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玩一玩现在流行的一些健康有益的童谣游戏,引导学生喜爱地方音乐,扩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摇啊摇音乐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五年级第8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将两个不同大小的马铃薯放入两杯液体中,我问同学是大的容易沉还是小的容易沉,结果很多同学都说大的容易沉,但是结果是小的沉了,这就分析到了液体的原因,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摇啊摇教学反思

“为迁移而教”。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很新鲜,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从教多年来一直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而教,为了制定的教学目标而教……经过这一次的培训学习我才经渐渐明白了,奥苏伯尔说的“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从教学技术、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并且,在教学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说白了“为迁移而教”实际是一种教学中的创造、创新,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的一种教学手段;不是为教1×1=1而教,而是让学生知道1是由1×1得来的。是为了教好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高层次的教学方法。

了解了这些,我回想了很多平时的上课、听课的环节,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手段细想起来很多也是运用了迁移得手法,再细细揣摩发现有些是有效迁移,而有的则是无效迁移。

教学设计反思

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白板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最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以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一、 如何将白板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白板教学是一门新生的教学方式,它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但如何熟练地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要我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白板中的拖动功能、遮挡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互动,但我认为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在运用白板时还有些功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运用并改进才行。

二、 学生的课堂活动还要加强

在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对字词的检查之外,其余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整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中,如能加上学生的主动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但这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与指导。

三、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及时评价

初中学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诚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会更在意,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意思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白板公开课的教学,使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力争把白板教学掌握得更好。让其真正能为老师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摇啊摇音乐教学反思

《摇啊摇》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具有摇篮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特点主要是让孩子在聆听、学唱、感受上海孩子儿时的童谣的同时,尤其是歌词中用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一只馒头一块糕”这句上海地方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从而让我们自己的孩子回忆起自己童年的美好,增加内在的幸福感。

由于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平稳,而且只有三句,很多孩子都以为这首歌曲简单,其实不然,这首歌曲的`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以及第二乐句中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使得很多孩子唱的不够准确,尤其在落音的地方,由于知道自己唱不准,因此个别孩子在演唱时就缺少自信,教学中,除了要求孩子在聆听范唱时认真聆听,跟音乐或我小声唱时,认真听、认真唱、认真记以外,我还结合科尔文手势在难点处用手势的高低感受,来演唱歌曲。只是个人认为这首歌曲的范唱中,能加入一个用上海地方方言演唱的版本,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对自己童年的美好回忆。

《摇啊摇》教学反思

后一个班的教学让我开始有了改换教学方法的念头!歌曲的难点在于两句“摇到外婆桥”,虽然他们的歌词一样,但是旋律不一样。同学们很容易思维定势,唱了上行的旋律后就再也下不来导致2句歌词唱同一个旋律。为此我先让同学们找到歌曲中相同的歌词部分。然后让他们听对比他们之间的区别,然后再唱。同时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演唱,第一句是上行,第二句下行,这样很容易就克服了这个毛病。为帮助学生表达歌词的意境,我设计了“划小船到外婆家、用甜美的声音喊一喊外婆、闻一闻馒头的香味”等情境。学生在愉快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然地感受并表现出了摇篮曲式的'风格。小朋友在做游戏的时候总是最开心快乐的,但是场面往往也会难以控制,怎样寻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游戏时场面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游戏中也就不用担心了,也可以多给学生做做游戏。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上海的孩子已不会讲地道的上海话、不知道石库门,也不会玩父母曾玩过的一些弄堂游戏,在他们眼里只认识现代化的大上海;再加上来自四面八方外来民工子女的入学,他们对上海的了解更是陌生。本单元就只唱一首沪语歌曲,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对于外地小朋友学来说唱也有些困难,二年级第三单元有许多沪语童谣、游戏、和歌曲,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前到一年级上,从上海的弄堂游戏、儿歌着手,为教学沪语歌曲《摇啊摇》作铺垫。

本节课要教授的新歌《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摇呀摇》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快乐”为主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带来的轻松与快乐。这首歌曲是孩子熟悉的、摇篮曲题材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安静、富有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

1、读读上海童谣,玩玩上海弄堂游戏。

《摇啊摇》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上海童谣,歌曲旋律平稳、安静,富有水波荡漾、小船摇动的韵律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歌词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摇篮曲》,用上海方言演唱。“酱油蘸鸡红烧狮子头”“猜冬里猜乒令乓浪猜”这些熟悉的歌谣曾伴随上海人走过美好的童年岁月。亲切的乡音、充满情趣的话语让每个上海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高高的石库门、长长的弄堂以及弄堂前那群嬉戏的儿童,童谣声中做着熟悉的游戏,然而这一切对于高楼中长大的新一代上海儿童都是陌生的。为了让他们真正了解上海童谣和弄堂游戏,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这些乡土文化的魅力。

《摇啊摇》教学反思

本次园内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考虑到托班幼儿自身的.音乐素养和已有的音乐知识,我设计了一堂歌唱教学活动。选择的曲目是较为安静的摇篮曲《摇啊摇》。

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学唱歌曲,能够安静的倾听,从活动当天的效果来看,幼儿能够做到安静的倾听,还能跟着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哄宝宝睡觉,幼儿能够投入到爸爸妈妈这一角色中去。

在导入部分,原本设计播放一小段动画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话题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我们来说一说,学一学,引发幼儿的兴趣,踊跃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实际的效果却恰恰相反,幼儿的注意力一直在动画上,而忽略了教师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在发问的过程中,幼儿给予很少的回应。很多教师的给予的意见也是不应该用动画的形式导入,托班幼儿本身语言表达能够就较弱,较为安静,看了动画片之后就更加安静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不如直接让幼儿还表述爸爸妈妈是怎么哄宝宝睡觉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导入到歌唱教学活动中。

而且教师还忘记了和幼儿互动,说一说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让幼儿来学一学,这样也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样师幼互动就不会冷场。

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带着孩子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抱着宝宝唱《摇啊摇》,其实,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宝宝,角色扮演来表现这首歌曲。也可以让幼儿抱着宝宝到自己的小床上,边唱歌曲边哄宝宝睡觉。

本次公开课结束之后,进行了评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回到了不少,收获了很多经验,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观摩其他教师的上课过程中也不断的在学习,从他人的身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教学设计反思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