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优秀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大全(13篇)

优秀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大全(13篇)

作者:JQ文豪 优秀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大全(13篇)

安全标语不仅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中常见,也在学校、家庭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在设计安全标语时,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和场景,使其更贴合实际需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安全标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时要根据所提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找准最佳时机进行发问,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在尚未达到学生想要理解知识而没有得到时不要开导,尚未到学生想要表达自己而又表达不清的时候不要启发,这里说的就是时机的选取。抓住提问的时机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不然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会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明和想要获取知识而尚未获得之时,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从而更快接受新的知识,选择这样的时机往往比随意选择的提问时机要更为高效。

2.适度提问尊重学生差异。小学生受智力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度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顾及到每一位同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困难、一般、简单”三个级别的问题,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困难的问题,中等的同学回答一般的问题,而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全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比较活跃。反之,较易或较难的问题都不是十分恰当,较难的问题易冷场,较易的问题则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积极性降低。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理解以前觉得较难的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3.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趣味。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看成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从而多动脑、多思考。例如,在进行《跳水》这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开始讲解提问,可以提出诸如:最危险的场景在第几段?主人公是如何度过这最危险的时期的?用这样学生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自发细致阅读课文,从而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得出答案,体会语文这门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才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4.提问要有目的和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可以为了提问而提问,要避免形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十分熟悉,善于根据课本内容发掘信息和潜藏的问题,巧妙设问,灵活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的知识,教师的提问可以围绕文章中的难点、过渡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易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部分,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帮助学上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描写都描写一些什么,从那些角度描写,运用那些手法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问题,写作都需要那些部分和环节,那些要素是必备的,那些又是平时就应该大量积累的,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人物描写应该如何写,还会了解以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从哪些角度构思。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尽可能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引发深入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语文的学习若没有兴趣就难以进行高效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把握时机,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课堂活动中沟通师生双方的桥梁,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精心没计提问。

一、提问设计要有整体性。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例如教学《寓言三则》,魏星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整体性问题:(出示寓言中三个主角的语言)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说谎)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从人物的话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教师利用这个问题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互为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的感觉,利于打破惰性思维,激起创造的热情。

二、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助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可这样设计提问:参议员们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林肯是一位怎样的总统?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领悟课文的主旨。

三、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构建了语文和谐的美。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发现这种矛盾的美,巧于启发,紧扣认知矛盾,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

在执教《水》一课时,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之后,我的教学没有就此而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村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缺水的痛苦中度过,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文本,提升思维力度,不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了“乐”的反衬写法,更借此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提问设计要注意合理性。

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而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就会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思考,造成思维的短路。

现以《九色鹿》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2)调达受到国王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种:

(1)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

第三种:

(2)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给王妃和国王。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五、提问设计要讲究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控,灵活应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在学习重点段落――天鹅破冰时,有一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湖面上冻了,别的候鸟都另找暖和的地方,天鹅为什么还在这儿呢?”问题一出,同学们都来了兴趣,个个议论纷纷,而我课前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参上也没有现成答案,于是,我灵机一动,把问题巧妙地“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给难住了,斯杰潘老人也有这样的困惑,你们看,他瞪着眼睛,也想弄个明白呢。我们不妨根据文中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帮斯杰潘老人解开疑团,如何?”学生欣然接受,我便组织他们先同桌讨论,我也参与其中,边聆听边指导,指导他们也可联系天鹅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加尔湖与众不同的特点想想。还别说,交流时,学生的答案还挺丰富的。虽说这生成性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巧妙地一接一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适当点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兴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文本内容,学生在感情上更能与斯杰潘老人产生共鸣,同情、佩服这群天鹅。

六、提问设计要注重艺术性。

提问要生动形象,过分死板不是好问题。如一年级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两位教师导入新课时分别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教师一:

(1)看到天上一朵朵的云,你们说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觉得小白羊怎么样?

(3)有人为此写了一首儿歌,不过这不是真的小白羊,它是天上千变万化的云。(出示课题:天上一群小白羊)。

教师二:

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呀,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请一齐读《天上一群小白羊》后回答。

显而易见,教师一问得死板,说得太白,没有吸引力。教师二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提出问题,吸引学生通过读书解答问题。由此可见,设计问题要有艺术性,问题要富有思考性,力求新奇、巧妙、有趣。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作者简介:江苏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所以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值得探讨。

新课程课堂关注师生的互动交往,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鼓励学生带问题进课堂,带问题出课堂。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的提问。

1.问题生活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生活化是将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规定某一路段的速度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若你是交警,判断卡车是否超速。它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容易理解和接受。

2.问题铺桥。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更重要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教学真正功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如何建构有效的数学课堂?让课堂45分钟有限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真正学习的主人。这又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又一课题。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有效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下面是我开展数学教学的部分课堂教学实例:

1、巧用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平面直角坐标系"导入设计: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异口同声):看过。

师:如果你的票是5排2号,你是如何找到你的位置的,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找到第5排,再找到2号。

师:说得很好,如果把排数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你的位置就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5,2)来表示,(2,5)则表示。.。.。.

生:第2排第5号。

师:对,如果把位置看成一个点,那么它在平面上的位置不是可以用一对有序数对来确定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案例我设计的意图是通过用实际问题的创设引入情境,电影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规律,通过对排数,号数与位置关系的分析,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就有了活生生的例子,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

2、巧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以一个精彩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并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案例2]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语:

"在一次野炊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正忙着洗碗进餐,其中一个同学问老师’我们共有多少人吃饭?’老师听后灵机一动,就事论事,对这位同学说:’我们共带了55个碗,其中一人一个饭碗,二人一个汤碗,三人一个菜碗,刚好分完,请你计算一下有多少人进餐?’这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后,认真思考片刻,便笑着告诉了老师计算的方法及人数,老师高兴着夸这位同学聪明。请同学们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告诉老师的计算方法及人数是什么?"同学们听了故事之后,都积极举手回答。

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有人称之为"驼峰",如何提高课堂讲解的质量,现在,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如何设置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来论述。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教学知识能力水平,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一方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思考方向,提高思考层次。另一方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既激烈又和谐。反之,问题提得不好,有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据我所知,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3、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困惑,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只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所谓利用课堂提问,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此,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语文活动中,对小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开苹果,自己发现问题,同事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请他们回去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正如古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体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度,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日前看到这样一篇教学笔录,一位老师在教学《推敲》时问:“通过朗读这一段,你们体会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贾岛和李凝的感情很深,不知是谁忽然冒了一句:“贾岛是用什么来写诗的?”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贾岛是用树枝在地上写的。”“绝对不可能,李凝不知道贾岛来过他家,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地上还有诗,说不定还会被他无意中踩坏。”有的说:“我想贾岛肯定是把笔墨随身带着,而备即兴写作时用。”“有道理,古代很多人衣服的袖子很大,可以把笔墨纸砚放在衣袖里。”“砚台很重怎么放在衣袖里呀?再说贾岛家里很穷,穷得都出家当了和尚。

他怎么能舍得让衣服整天被砚台磨损呢?肯定是把手指咬破在门上写的。”有的说:“有可能是贾岛进李凝家里用毛笔写的,因为李宁家里没有门闩,再说僧推月下门的推子说明他进了李宁家。”“我想贾岛是用毛驴的尾巴写的。”当时这位老师很纳闷,毛驴的尾巴怎么写诗呢?“把毛驴尾巴上的毛拔下来,再到河边拔一根芦苇,把驴毛插在芦苇上面,不就成笔了吗?”他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说:“他肯能是拿石头或树枝写在李凝家的墙上的,因为那时侯的墙大都是泥墙。”

随后,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他们的解答在班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交流,充分展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最后通过全班讨论选取最佳创意说法。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思维服务,又要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提问时,问题设计要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着眼点。要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其本身暗含着一种学习策略。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以提问等形式试图引出言语反应,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为中心展开,学生无疑成为被动的灌输对象;重分析轻感悟,重结论轻过程,让课堂失去了互动和活力。而国内学者新推出一种“反映-思考-反馈”的irf循环结构对话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现状,单项教学变为双向对话,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问题-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实现了课堂提问教学的多方位、多层次、高效性发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首先需要从宏观角度去把握课堂提问,这里分两方面去探讨:

在课堂上不是说不能进行较大问题的讨论。而是可以采取有步骤,有层次的方式来进行。把那些学生不能一步想到的问题分成多个层次,逐渐加深思索的难度。但要注意各层级之间的平稳过渡。问题不仅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逐渐深入,而且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这就要求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时间。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等待。“三勤”就是要求教师做到腿勤,眼勤,脑勤。要善于环顾全班同学,走到学生中去,捕捉学生一些非言语的暗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而产生顿悟的突破。并且根据学生的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针对性的提问学生。

运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方能取得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常把问题分为知识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等类型,每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也体现不同的思维技能。还要考虑高水平提问如何促成有效思维,那么教师还需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推敲及深入判别,在制定行之有效的提问策略。

学习小学课文时,提问从导入课堂开始,从知识的角度提出验证性问题理解文章主题,进入段落学习时可提出限定性问题理解段落内容,在分解段落时可提出支持性问题来分析其结构和重点,在重组段落时提出综合型问题,在总结大意时可提出探询性问题,在回顾文章时可提出评价型问题。

教师的发展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进行完善的过程。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更具有灵活性,能够迅速地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而熟练型教师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稍嫌生硬,普通教师则更无法熟练掌控课堂提问。专家型教师所具有的.关于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所具有的复杂的认知技能和即席创作的能力,是伴随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朝一夕难以掌握,所以每个教师要找到自己的参照对象,在比较、学习、反馈中成长,切忌模仿,而应从深层次去内化自己的课堂提问技能。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靠个人作战是难于完成的,它还需要教研组通力合作。

要求教师学习有关书籍,并作好摘录,写下感想,待组内交流;由学校出面邀请部分专家作专题讲座;去兄弟学校或杭州等地听课。

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对备课形式作了重要改变,对教师的课堂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哪些问题是问在了关键处?重点突出了吗?第二,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改善教学。

教研组以“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三维目标来设计提问,体现出有效性”和“提问不在于多少,关键要适时、适度,使问题问得有广度、深度和精度”等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研讨时,要求听课者要“少戴花多挑刺”,重点找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提问,与执教者共同商讨改进措施,力求每一堂课的教师课堂提问都向有效靠拢。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这样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分别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有的说“两米高”„„好的同学能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此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这样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分别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有的说“两米高”„„好的同学能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此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观察到的,主要从有效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的误区、有效提问的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有效提问的涵义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在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2]。

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3]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

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统计了一下,共提了80几个问题,平均一分钟将近2个。

2、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3、跳级式提问难倒学生

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绝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三、有效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比如,这篇课文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里就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谈几点浅潜的认识。

(1)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2)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并不是不可捉摸、无法控制的。尽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

数理教研组。

夏方军。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精要的、适中的;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集中的、可测的;从实现程度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关注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一、深入钻研,用好教材。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深入地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及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用好教材时应注意:

1.仔细研读教材,主动驾驭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通用的、共性的,具有简约化的特点。由于篇幅限制,教材中有的内容没有提供详尽的材料,也没有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念驾驭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经过这样一系列思考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如果教师只在“浅水湾”打转转,看见“鱼虾”便止步,抑或误把“鱼虾”当蛟龙,那么他对教材的理解一定是浅薄的,也就谈不上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了。

2.合理地确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教学内容的深度就是知识的难度。教学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适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在保证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要尽可能深挖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充实、丰富。

二、精心设计,合理引导。

教学设计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导行为,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拟定教学过程的活动。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慧,体验到探索学习的情趣和学习成功的快乐。

1.以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为素材,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就会获得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赢”。

2.让真正的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体验学习,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流到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因此,学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亲历知识的形式过程,学生的想法、见解才能在表达碰撞中不断提升,才能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关注生成,造就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题下,教师根据复杂的课堂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反馈等生成资源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策略展开教学。1.关注“节外生枝”

在动态的教学中,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生动、丰富,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因此,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而必须冷静面对,捕捉有价值的“意外”资源,给予适时引导,并即时纳入弹性灵活的临场设计中,让学生顺着自身的“意向”不断深入。2.善待“错误资源”

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他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缺乏对其本质特征的把握,因此,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原创思维”,不能一味地呵斥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应把学生的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探究,得以及时拨乱反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因“错误”而精彩。3.挖掘“与众不同”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当学生有了一些非常规的想法、举措,教师不能囿于自己的一般认识,轻易的否定学生,而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说、去做,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其“闪光点”,给予肯定与赞赏,激活非常规思维中创造性的合理成分,促成精彩的动态生成,使原本平淡的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呈现出“喜看稻菽千层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美景。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为学生持续、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