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模板17篇)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模板17篇)

作者:雅蕊

情况报告还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全市三个区的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年龄从几岁到60岁不等。

2、调查方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个案分析、资料分析为辅的方式,使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调查的时间为xx年5月。

3、调查内容:教师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教师的思想情况、教师的身体状况以及生病遭受坎坷时的救助情况、教师的工作状况、教师的福利状况、教师的心理疾病及教师迁移变化的动机、农村教师的现状、社会各界对教师的看法及理解等。

1、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0余份,回收368份。其中男性占38%,女性占62%,学生占12%,青年占46%,中年占28%,老年占14%,领导占30%,教师占62%,其他人士占8%。

2、农村教育现状的基本特征。

(a)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量大。

调查中,很多的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这一环节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我们的问卷调查表中,一周有20节以上的课的老师占78%,10节以下的只占10%,剩下的12%就在10到20节之间。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80%以上的老师一般上的是2门到3门课。在村小,有18%的老师还在上复式班。比如隆兴小学十四村,地处金城山,山高路远,学生上学困难,老师更加不愿意到那去上课,整个村小就只一个老师,不上复式班,孩子又怎么办呢象这样的村小还有很多很多。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更多的班务工作需要处理,上课前得写教案,上完课后得批改作业、研究学生、家访等。繁重的工作不仅体现在上课时间上,而且其它方面也体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还要搞大量的机械作业、家庭作业,教师都得认真检查批改;除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考试好像成了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方法。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考、看卷、分析……着实忙!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复杂的学生问题,让许多教师心理劳累是不言而喻。

我们看看御史小学的李蜜老师一天的工作:

6:00————————6:30。

起床、洗蔌、做早饭。

6:30————————7:00。

吃饭,边吃边看当天上课的教案。

7:00————————7:40。

到教室,安排并带领学生打扫清洁卫生。

7:40————————8:20。

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学生早读。

8:30————————11:40。

上午有三节课要上,两节语文、一节数学。

11:40———————1:00。

回家做饭,动作快的话还可以休息一会。

1:00————————2:40。

到教室安排学生睡午觉,并守午觉。

2:40————————4:40。

下午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4:40————————5:20。

批改当天的作业,并且准备第二天的教案。

5:30————————6:30。

学校开会,会上强调安全并布置班主任工作。

6:30————————7:40。

匆忙的吃晚饭,尽量安排时间家访。

7:40———————。

刻试卷,为学生出习题,做完后休息。

李老师还是在中心小学任教,她一个人上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学生有近50人,繁重的工作已经让她疲于奔命了。李老师只是我们很多老师中的一个。

而且,除了这些外,老师还得管理和揣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给农村教育工作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在教师全天候的工作之外无形中延续着,这是其它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有的。繁重的教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让许多教师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城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工作,好的教师都流向了城区学校。工作量大,因而造成师资的流失、师资力量的薄弱……形成了长期的恶性循环,农村教师的负荷也就不断增加!

(b)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的农村学校,教学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稳的,而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也不一定有几个老师会使用,形同虚设。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教师最辛苦的当数上音乐课。

如御史小学,目前的音乐课设备就只有一架破旧的电子琴,又重又破,几个音乐老师上课都没用它。姜大丰老师上音乐课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老朋友二胡给拿上,其他大部分老师上课都是用嗓子吼。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御史小学。

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学校音乐课设备都还基本没有,情况好的学校至多也就是几台录音机,或者风琴。有钢琴的学校,只是个别。

体育课,也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相当于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学校就是几个乒乓台和篮球架。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艺体科目没有专职的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上。上课的老师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自习、做作业、看书。素质教育在这一方面完全得不到体现。

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c)“留守儿童”现象突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了解,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1。5亿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农村教育的对象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学校反应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只有11。3%的留守儿童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说。在教育态度方面,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吃穿睡觉”,别的很少管。“这说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监护人难以尽到对孩子的全面教育责任。”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的教师有着无以言状的苦楚。

御史小学的王小平老师不久前曾遇见过一件值得我们深思的事。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安排四年级开始上早晚自习,远的学生都住校,王老师是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每天晚上都会到寝室查夜,那天晚上,班上的一个女生不在寝室,王老师找遍了学校,也打电话问了不少的人,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又急忙到她家里去问,却发现那女孩子偷偷的回家了,但是家里的大人却没想过老师会很焦急的寻找孩子。可见,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

今年开学发生在御史小学的另一件事情,让我们很多的老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感到痛心。二年级一班有一个同学叫秦勇,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但是很调皮。据该班班主任陈老师说,这孩子是中途到班上学习的,上课从来都不认真听讲,也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而且还老是迟到、旷课。他家里只有他的奶奶,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只有5分,这下他的奶奶着急了,开学的时候找到陈老师,问陈老师是否可以让孩子留级。考虑到孩子确实太小,成绩跟不上,老师同意了他奶奶的请求,并且帮着为这个孩子办好了手续。谁知道,等把孩子弄到一年级教室坐上的时候,他奶奶的一番话却让在场的老师和家长目瞪口呆。原来,秦勇在去年9月的时候到学校报名读一年级,当时学校规定必须要满6岁才可以报名,他还不到规定的年纪,按说应该去上学前班,但是他的奶奶却让他直接进了级的教室,并且对老师谎称是从外地回来的。也就是说秦勇根本就没读过学前班,更别说上一年级了!

说到这里,我就不知道该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还是为我们的孩子觉得无奈。

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表明,不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有的任性、冷漠、自卑、自闭,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和逆反心理,还有的因缺乏父母的监护而变得胆小,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另外,“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xx年公安部有个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即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d)教师福利待遇低。

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工资在500到1000的占80%,其中青年教师居多;工资在1000到1500的占16%,中年教师居多;工资在xx以上的占2%,老年教师居多;待遇上觉得可以的只占18%,67%的老师认为基本没福利待遇,15%的老师觉得根本没有;在我们的走访中,90%的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福利问题。据调查了解,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农村教师,每个月的工资不到500元。隆兴小学刘学华老师说“出来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一个月只有200多元,教了多的书,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700元”,该校杨文泉老师教师说“我们出来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不到30元,一家几口就靠着那30元过日子”,大部份的农村教师都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御史小学的唐祥清老师说,他以前的工资也很低,老婆是农村妇女,生了6个女儿,上有老人要供,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养,学校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用。陈通周教师说他们教书那几年,真的是一人做几份工,早上的时候一早就上地里去劳动,不到8点,就赶回家吃饭,然后急忙往学校赶,等上完课,连家门都不用进,拿着工具又上地里去,然后回家吃午饭,吃完饭又得去上课,下午回来还得忙农活!在家里,男人是主要劳动力,如果光指望学校的那点钱,全家早就饿死了。很多年轻老师说,我们辛苦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每个月的钱不够自己一个人用”,更不要说结婚养孩子了。许多老师就是觉得在农村教书的福利待遇太低而离开了这个职业。御史小学的何安平老师分到学校后,上了一年的班,然后出去读书,最后选择离职,现在在重庆有了自己的事业。还有该校的张华老师和秦佳老师,他们都是在教书不到一年的情况下觉得福利太低而辞职的。在xx年,该校的刘洪成老师也选择离开了学校,到外地打工去了。调查中我们发现,辞职的并不是只有该学校的老师,小佛小学也曾经有老师辞职离开。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98%的老师认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重要的。农村教师的福利为什么会这么低呢会龙二小的姜朝国校长是这样说的:“一是农村教育负债严重,普九和危改引起学校的债务,使得学校运转艰难;二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缓慢;三是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太少,基本上没有投入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自己承担;四是社会救助、捐资办学体系没形成,投入到农村学校的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又哪来的钱给老师发放福利待遇呢”

(e)教师精神压力大。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78%的老师觉得精神压力大。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有近10%的老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其中76%的老师有慢性咽炎。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方面。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体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老师的工作。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象让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宽和严的尺度标准,越来越多的孩子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闹自杀,一不顺心就不读书。去年发生在龙门中学的那件事,相信很多的人都还记忆犹新,仅仅因为和老师言语上的冲突,就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从楼上跳了下去。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层出不穷,特别是最近几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对待学生,轻不得重不得,怎么会没有压力呢!

二是家长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实现。农村学校校网分散,学生分布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需要加强校网撤并,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农村的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既要求优质教育,又要求就近入学,对于学校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不仅不予以配合,还千方百计加以阻拦,导致教师工作开展不顺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要求很高,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老师难辞其咎。特别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没有目标的,怎么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这与家长的态度也是有关系的。

三是学校和上级部门方面。作为教师,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看看现在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升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大,但是基础教育的压力却不减反增,升学数、升学率牵扯着老师、校长、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每一根神经。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拥有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管理”系统里面,连气都来不及喘,大家一门心思地备课、上课、改作业、为学生订正错误、为“放松”了自身要求的学生做“上大学的好处”等人生“美好”愿景的教育……没日没夜,周而复始。老师们苦不苦当然苦!老师们怨不怨当然怨!但是能怎样整个教育都这样,教学期间这样那样的检查,名目繁多,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读书笔记、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不仅让老师觉得经济上吃不消、更多的是精神上吃不消。而当假期临近,我们老师却没有将要解脱的轻松快乐,因为眼前的通知早已把我们的假日瓜分了——职务、职称、岗位、学历等各种名目的假期培训进修要用去十几或几十天,更为可怕的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实行假期补课,时间一般都至少是假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8%的老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上级检查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老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四是社会方面。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教育事业中是“辛勤的园丁”,就是无私奉献的那种人,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那种人,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那种人。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一定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不应该索取物质和一个平常人应有的精神回报……这样下去何时是头啊!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教师这职业(这里只探讨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到底好不好如果让一个非教师来回答,答案肯定是这样:当然不错!你看,一年工资没少拿,却有寒、暑假近三个月的假期,哪行哪业有这种待遇我相信,说这话的人都是真诚的,而且,在他们夸赞老师这行当的两个理由中,“工资不少”是次,是客套和敷衍,因为这实际上并不太客观,有许许多多行业的工资也不少,甚至更不少,“有两个长假”则是主,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很客观,是事实。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实际上,我们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没几个能过上完整的寒暑假。为什么呢大家知道,每逢假期临近,我们老师并没有将要解脱的轻松快乐。因为要竞争职称,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要适应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利用假期进行充电学习。看似轻松好玩的假期实际上却比平时上班还要辛苦,这些都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

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

1、积极心态。

尽管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意思、待遇不好,但是也有部分老师在对待工作问题上,仍然是积极面对和充满热情的投入。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农村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的心血,问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无私奉献”的决心。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一生。隆兴小学的杨文泉老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有是在该学校的村小任教,他所在的地方,山高路难行,孩子上学难,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他在当地也算是一个高知识分子,看见农村孩子读书难,他放弃了很多的机会,一直扎跟山区教育,有的孩子上学没钱,他还拿出自己不多的工资为孩子补贴学费、买学习用品。这么多年来,他坚持在最基层,一个人担负起一个村的教育工作,甚至上复式班,为了教育事业,杨老师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讲台和乡村的孩子。

二是“回报社会”的感恩心。很多的老师,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经历了艰苦的大革命,成了历史的牺牲品,当他们在党的关心帮助下回到学校,走进课堂,他们就格外的珍惜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不啬求回报,无怨无悔。会龙二小的杨文贵老师在谈到为何坚守在乡村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时,他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回报给社会,在哪教书都是无所谓的!”

三是“安于现状”的满足心。有这种心态的老师一般分为三种:(a)中年教师。他们已经处于人生的中年,生活、事业、家庭都基本稳定,面对未来,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状况,所以能积极的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隆兴小学的胡蓉国老师教龄,在村上呆了,和丈夫在同一所学校,对于目前的生活,胡老师表示比较满意,而且她觉得,他们这样的年纪没几年就可以退休,何必大费周章的去调动什么的呢(b)回家乡的教师。这部分老师他们从农村读书走出去,因为种种原因回到家乡教书,离家近,就比较能积极的教学。御史小学的刘冬明老师,出来参加工作,来一直是在他本乡的村小教书,直到去年才到乡中心学校上课。(c)夫妻俩在同一个地方的教师。一些老师夫妻俩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个乡镇,他们的家庭生活稳定,在别人来看,属于美满幸福的,这些老师没有想过迁移,因此也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

2、消极心态。

一是物欲的膨胀、精神的沦丧,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教师的心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岗位。这些人,工资待遇高,生活水平高,而且工作轻松,连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似乎也淘到了金。回过头看看我们的老师,固守于三尺讲台,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买不起名牌,衣服永远是最便宜的,生活是清贫的,不管买什么都是想了又想……终其一生,教师都是寒酸的。物质上的清贫,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消极的情绪由此而来,但是却又不舍得放弃。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由于觉得教师工资不高,时间不自由,陕西师大xx届本科毕业生高山本可以到一所中学当物理老师的,但他不愿意从事教师的工作,几年来先后做过大学实验室工作员、企业产品推销员、商店送货员和溜冰场溜冰鞋看管员等工作,都无果而终,最后落得身无分文流浪大连街头而不得不寻求救助站帮助的地步,但已跟父母“断绝关系”的他在跟父母“续”上关系后,仍然坚定地表示,不管找工作的路上再怎么受挫,也“绝不去做教师的活”。高山的事例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严重的影响着我们教师的心态。但是很多教师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无力去改变这些现状,久而久之,许多的老师就有了混日子的打算。

二是浮躁的时代,动摇了很多老师“无私奉献”的决心。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一辈子,但是面对现在的孩子不知所措了。关心带来误解,认真视为呆板,负责却认为多事。曾经有一位朋友对我谈起过这样一件事,他说读书的时候,教师对他是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他冷潮热讽,说他只有卖气力吃饭的份儿,他很恨这位教师。某一天,当他与老师重逢的时候,恰好这位老师有求于他,他显得很冷淡,虽然最终他帮了这个老师的忙,但他也对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年你说我很笨,只有卖气力的份,是这样说的吗”教师无语。听到这儿的时候,我为我们的教育者们感到心疼,觉得心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能成才,恨铁不成钢,在教育方法上,或许有着许多的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希望学生好。然而,又有几个学生能真正懂得教师的付出呢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不被理解,难怪我们的教师灰心了。时下市场经济大潮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导致一向安于清贫“无私奉献”的教师开始动摇了。

三是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诚然,许多的老师在刚走上讲台时也曾有过壮志宏图,决心扎根农村,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成为一代名师。但现实和理想差距太远了。现实的具体体现在:

(1)农村教师被不公正待遇长期困扰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老师对于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福利待遇觉得很不公正,同样的付出劳动和心血,甚至农村教师付出的还多得多,可是得到的回报却大有出入,很多的人瞧不起农村老师,社会、家长在对待老师的问题上,对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老师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农村家长到学校,一般就是孩子有事了到学校质问老师来的,而城区学校的家长却很尊重老师,隔三岔五的到学校找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两种不同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教学环境的恶劣、家庭生活的困难、教师住房的问题等等,长期困饶着我们的农村教师。

(2)农村孩子素质无法和城市孩子比。学习上,城里的孩子很多是一点就会,而农村孩子你就得花数倍努力,所以城里学校的教学上更易出成绩;家长对待教育的观念也有所不同。农村的家长越来越多的向孩子灌输新的“读书无用论”,读书没前途,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等等;而城市里的孩子却更能明白,只有依靠知识才能有未来。

(3)农村教师中“农村”俩字成了年轻教师个人问题的绊脚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农村教师都是大龄青年,其中男性占的比例是女性的2到3倍。这些老师,由于教学环境差、交通不便利、没住房、工资奖金待遇低,使得他们在个人问题上一直得不到满意的解决。会龙二小的邓勇老师,是一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出来参加工作快十年了,至今没有结婚。说起个人问题,他显得很无奈:“谁让我们在农村教书呢,交通不方便、又没有住房、工资待遇低,哪个女孩子愿意嫁到这来啊”象邓老师这样的男老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是最普遍的。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的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老师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每天教室、家里、办公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让许多老师丧失了激情。更多的老师认为在僻远的乡村教一辈子书,很难实现人生抱负,也无法获得更高的收入,久而久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视而不见了,对工作的热忱也没有了……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的反差让许多老师悲观失望。

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xx区商贸业是伴随着油田开发建设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培育、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共存的现代商贸业新格局。

1、三级商业网点初步形成。几年来,xx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商业网点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加快了全区商贸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商业网点已发展到2586个,拥有商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分别占全市的1/3,营业面积250万平方米,居全市首位,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会战大街、东风新村为中心的一级商业区;以铁西、友谊、拥军、万宝地区为中心的二级商业区;以社区便民店为依托的三级商业区。

2、各类专业市场快速发展。全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32个199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装饰材料、建筑材料、旧货、五金机电、工业品、农副产品、日用品、粮油、糖酒、水产品等20大类5万多个品种,年交易额达102亿元。有万宝货物集散中心、友谊装饰材料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胜利综合建材市场、华望旧物市场、五金机电批发、石材批发市场、草原装饰材料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8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万宝建材、东风新村商贸、友谊地区装饰材料、铁西地区日用消费品、萨大路钢材、石材,会战大街技工贸为主体的中区市场群。这些专业市场已成为发展辐射型商业的主力军,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3、新兴业态迅速崛起。近年来,全区新兴业态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手段逐步取代传统的零售商业。目前,代表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的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已发展到836家,占网点总数的32。其中,超市63家,以百大、庆客隆、中央商城、新东风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大型超市4个,以地官门、万宝、拥军为代表的中型9个,社区性超市50个;连锁店57家、品牌代理189家、专卖店219家,初步形成了城市商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4、经营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完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全区商贸业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流通新格局。现有的商业网点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0、私营企业占80。从发展格局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从商贸行业中逐步退出,为非公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网络技术、现有通讯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商业企业逐步得到应用,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庆客隆超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超市有连锁店五个,全部实现网络管理。共购置110台电脑组成局域网,并自行开发了一整套系统软件,实现了商品单品、陈列、销售等环节自动化管理,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也正在探索之中。

20xx年,全区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0。20xx年1-9月份,商贸业实现增加值33.8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商贸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辐射型商业形势分析。

(一)发展辐射型商业有利条件。

1、中心区地缘优势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xx区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巩固,特别是“九五”期间,全区商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为发展[本篇文章来源于辐射型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在对外开放、开发资源、调整结构、经营城市、发挥流通产业多种功能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专业市场载体作用突出。xx区已具备一批大型商场和大型专业市场,特别是今年将有旧物市场、煤炭市场、永丰商贸城、地下商贸城、香榭丽名人广场等一批市场载体投入使用,对市场升级将起到推动作用。

3、两个商贸中心的拉动作用。会战大街、东风新村两个商贸中心更加繁荣,商业活力突出,人流、物流逐渐增长,中八路的开通和出租车辆准入制度的实施,给会战大街带来了新的活力,东风新村将随着新百大超市、永丰商贸城、地下商贸城、香榭丽购物中心的'开业和中央商城、庆客隆超市等载体形成比较集中的商城区,充分显示区商业的“扎堆效益”,必将推动全区商贸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辐射型商业的不利因素。

1、辐射半径小。xx区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辐射半径之中,发展区地辐射型商业难度较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xx区的几个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工业品、装饰材料、小商品等进货渠道大都来自哈尔滨。xx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的商业辐射中达到快速发展有一定难度。

2、加工行业少。xx市的商品大都来自外地,基本是外进内销,内产外销的产品很少。商贸发达的地市大都采取“市场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前有店后有厂,如:服装批发市场内有较强的服装加工基地,拿到订单立即就能生活大批量的产品,形成了规模效益,只有形成“市场加工厂”的经营模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辐射力。xx区缺乏这种经营模式。

3、消费水平高。由于xx产业工人多、工资水平高,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商品价格在全省乃至全国居于中上偏高的水平。xx地区成为外地商家辐射的集中目标,制约了xx区商贸业向外辐射。

三、对策及思考。

根据以上的形势分析,xx区发展辐射型商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重点,努力实现商贸业“四个转变”,即推动商贸经济由以零售为主向以批发为主转变,由单项经营向对内对外双向经营转变,由商场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由旧的经营方式向新的经营方式转变,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调整业态,优化结构。

优化零售业态结构,使业态的种类、数量以及布局做到总量合理、规模适度、分布均衡。各种业态有机结合,既满足消费者需要又有整体的经济效益。坚持行业、业态、规模的合理性,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新兴行业。建立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体系,使我区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把流通产业变为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我区的商业网点逐步形成总量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当、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的商业网点群。

(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繁荣商贸中心,完善商业网络,辟建启动大市场,培育知名商店,开发商贸广场,实现物流配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大商场、大超市、大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引导商业企业资产的合理流通,通过兼并、控股、联合等途径,以资产作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发展一批成规模、跨地区、跨行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连锁经营,走规模经营的路子,使全区形成一个有不同业态的连锁网络,连锁后要实现规模经营,主要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向多业态、多行业拓展,通过连锁经营覆盖xx区饮食服务业,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连锁公司或连锁集团。

(三)合理规划好批发大市场。

对现有的批发市场,主要通过合理规划,提高档次和提高集约化程度,对现有的市场要严格规范管理、规范交易、规范经营、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规则、交易规则,运行规划要使批发市场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发展,重点培育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四)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是流道领域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连锁经营的必备条件。鼓励和引导有关厂商、企业和仓储运输业企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建立为多家企业和连锁店服务的社会性的配送中心,承担对用户、零售企业和连锁店所需商品的进货、仓储、加工、分装、配组、调运等业务,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商业现代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教育强县满堂红,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如何谋划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重点。

1.在优质上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把校园建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在协调上突破。学前教育着重提档升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创建省等级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基础教育突出品牌创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加快建设省重点中学、示范性学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立足基础能力,统筹专业发展,支持资助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支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弱势群体教育突出救助,特殊教育实行财政全覆盖,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进一步关心贫困生、学困生、残疾生等人群的学习生活;落实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入学同城同待遇政策,基本实现零拒绝、零收费。

3.办学模式上示范优质。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从源头上减少择校,增加公平。以名校为龙头组建15个教育集团。通过特色办学模式,促进市区学校、教育集团立足实际,选择特别视角,明确特色定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走特色办学之路,鼓励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使人人得到合适的教育,得到最大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上辐射效益。职业教育学校较多、规模较大、专业雷同等,必须加大专业统筹力度,促进学生分流升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这需要对市区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高中学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分区管理,资源配置重复,办学差距较大,教育水平不齐,发展壁垒较多,统一行动难度大,办学效益欠佳,阻碍核心区教育合力的形成,参照市新区、市综合配套改革相关精神,完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共资源开放、融入服务全社会机制的形成。

区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区内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区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民办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一)民办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支出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而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层次,以求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是大教育。而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办不成真正的大教育,要办好大教育,不走多形式的路子,我们就别无选择。因此,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办学,各个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面对21世纪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他所涉及并产生的影响,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民办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特色办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紧迫感,突破了政府办学面临的种种障碍。

基于这种现实,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也将是长期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在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强了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吸纳了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教育经费之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扩大了居民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民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办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不少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兴起,弥补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对学校别无选择的不足。

四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了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据统计,到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达6.12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民办教育起步尚早,但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年实验国际学校(小学)创办,是我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但因其规模较小,收费较高,更主要当时民办学校在市尚不成气候,普通百姓少有问津,因此影响并不大。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年7月,师萃职业学校建立,年9月,中学建立,年前后,民办外国语学校、大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年外国语学校分校正式开办,同期一批民办幼儿园也先后建立(有的是企业办幼儿园通过改制成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

据统计,到年10月,我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28所。其中,幼儿园10所,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2所,(大附属实验学校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外国语学校分校设小学、初中、高中部。),中等职业学校1所。占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总数的13%(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6.9%、7.9%、17.4%、40%、25%);培训机构11所。民办教育在校生6107人(不含培训机构),占全区在校生总数12.34%(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21.70%、6.48%、14.99%、23.57%、10.26%)。

几年来,我区民办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办学质量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仅以年我区三所民办初中(南外分校初建,没有毕业生)中考文化成绩为例,总均分、总分合格率、优生率各项统计数据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学、民办外校在某新闻媒体刊登的中考排行榜上位居前20名。附校今年首批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除一部分学生被综合类高等学校录取外,有近20人被艺术、体育类学校录取,反映出学校在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外流到其他地区,使得教育发展的步伐难以加大、加快。而近几年,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吸引了外地区一批优秀生源,改变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无选择的局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是地区的变化,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先后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三、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我区民办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同一些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以及同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期望相比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思想解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常常有失于偏颇,因此出现种种看法也不足为奇了。从人们的谈论中,我们会时而听到民办教育冲击论、多余论、赢利论、怀疑论等。

2、基本建设困难重重。以中小学为例,目前,部分民办学校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依靠租借场地办学,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只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上运转。对民办学校的征地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对学校资产属性问题争议较大,大部分学校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校舍等资金需求大的基本建设问题,基本建设困难已经成为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管做了多方面的的努力,其校舍建设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解决。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虽然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上出现了多种筹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筹资方式只能以维持学校日常的运转为主,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规模。而收费标准过高,又难以吸纳更多的生源。有的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租借校舍,增添了学校和学生在资金上的压力,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流失。目前,不少企业和财团有投资办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特别是投资回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对教育投资还顾虑重重。民办学校难以吸纳社会各界的投资,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4、干部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中青年教师到校任教,是当前困扰广大民办学校发展又一个重要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人们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不全面,加之有些民办学校对有关政策(如工龄、医疗养老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认识还心存疑虑,民办学校只能是主要靠聘请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到校工作。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部分情况好一点的学校,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在情况稍差一点的学校,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更大,越是优秀教师,越是容易择高枝而去。这种状况,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大多数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5、招生方面无限制自主权和有限制自主权的矛盾。以前民办学校招生一般是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法,进行生源的选择,因此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了民办学校。这种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享有无限自主权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公办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公办学校一直很有意见。年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采取了电脑派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得到了公办学校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20%甚至更大幅度的扩招指标(这种做法又被公办学校认为是新政策实施不彻底的留尾巴之举),但民办学校还是认为招生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招生上的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今年民办学校新生的质量比往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更有的民办学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偏小的状况。如何既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又把握好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度,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一系列法规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

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群众对教育提出的全面、优质、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正确地认识民办教育,认清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社会活动的这一根本属性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并无天然的本质区别;而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标准及办学实效方面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惟此,我们才能从政策及在社会地位角度,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

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指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时,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发展也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民办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办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用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民办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着力体现民办教育的选择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上;同时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形式并举。总体来讲,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开放性、职业性、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结构上,向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通过转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基本走向民办;义务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设立少量民办中小学,使之办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色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机会,并依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民办中小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新建学校和增加学校的数量,而是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要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改制工作,特别是企业学校划转剥离后的改制工作,采取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方式,探索公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应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加强宏观指导,淡化直接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方面下大力气改进。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

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业务科室要根据有关规定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纳入管理范畴,在保证民办学校享有政策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同样给予服务指导,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

对民办教育要坚持依法管理,减少消极限制,给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不该管、管不好的不必去管,不要代替学校去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以使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办教育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根据有关政策、原则,保障民办学校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以凸显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4、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并实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正常渠道。

5、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既要有数量上的共同发展,又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还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

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和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应该比什么?联系教育实际,我们以为应该比如何适应市场挑战,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比多样化和选择性,比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教育就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6、民办学校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形成自己适当的定位、特色和发展走向,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民办学校在办学的基本要求方面与公办学校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也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民办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十年前,民办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或者叫做拾遗补缺。从拾遗补缺的意义说,过去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和反映在数量方面,以及以教育的相对封闭为背景,那么,现在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则应该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即民办学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自己的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自己的作用,才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在民办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民办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民办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壮大。我们将继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使教育不断上台阶,在富民强区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目前,在哈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有227所,其中中职类204所,分别为职业高中47所(其中城市25所、农村22所),中专119所,技工学校44所,在哈高职院校23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市200所,农村27所。从办学主体看,属于政府兴办的47所,行业兴办的146所,企业兴办的27所,社会力量兴办的7所。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培养培训机构设置的专业共有116个,其中中等专业90个;高等专业26个。

几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职业教育法》、《省职业教育条例》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相继出台了春秋季招生、注册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招生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市本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2002年—2004年市本级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27414万元,2003年市本级专项资金由以前的每年8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在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区的职业高中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道里区在2002年新建第十二职高后,今年又将第十三职高列入改造规划,拟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的教学楼;道外区第一职高2003年建设一座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后,今年又进行了新的规划,并制定了全区职教资源整合方案,拟定下半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动力区依托第十五职高成立了“蓝领学院”;南岗区第二职高去年新建的3万5千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成为教学环境一流、教学设置优良的示范性学校;香坊区将郊区学校151中并入该区职教中心,建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这一切都为全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从2004年初开始组织力量,对我市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振兴我市经济发展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听取了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组织有关人员赴沈阳、大连、长春进行实地考察,摸清了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今年4月20日,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哈尔滨市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即将出台。总的看,我市职业教育正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一是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调查表明,有95.2%的人认为,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是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当前,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从管理主体看,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和其他20多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管理层级看,主管职业教育的既有市、县(县、市)级部门,也有省级部门。由于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牟全市一盘棋。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未能发挥最大办学效益。

三是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要求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教育费附加的20%应当用于职业教育,按此规定,我市尚有较大差距。《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经费”有明确规定,按此规定,以2002年为例,全市企业用于职教的支出经费应该是1,824亿元,而实际支出是7900万元,尚有1个多亿的教育经费没有落实。在调查中,有些单位反映,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15%被截留用于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违背了《省职业技术教育条例》的规定,由于投入不足,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中专、技工学校虽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75%的实验实习设备是企业淘汰的,多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一些职业教育机构不能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过高。以2003年为例,我市中职学校招生1.7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5;社会培训机构培训1万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比为1:20;高职院校招生1.3万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招生比为1:5.5。近百个专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仅有18个,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职业教育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六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调查显示,有92%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与农村义务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方面大有文章可作。

今后几年是我市职业教育面对哈尔滨老工业基地振兴迫切需要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我市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工作正在进行中。建议政府趁热打铁,继续加大统筹力度,尽快出台《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特别是要切实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管作用,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真正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增加教学设备设施,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按职工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经费,对于不按照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政府要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深化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劳动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制度。劳动部门应监督企业用工情况,要求用人企业必须按规定接纳职业学校毕业生。农村乡镇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必须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建议政府支持教育和劳动部门试办一个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劳务市场,吸引企业招聘专业技术合格人员,以提高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在城市举办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综合高中的数量,并积极推进城市、农村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探索跨地区、跨国度合作办学路子。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定:“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实际情况看,我市一方面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大市,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有500多万,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大市。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为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服务,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政府在抓好城市职业教育同时也要把快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摆上日程。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20万人次以上,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人。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

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分管工作,和有关人员深入到乡镇联校、初中、县直学校、民办学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等形式对莘县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对全县的基础教育现状有了更全面的的认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下步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莘”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稳步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坚持政府为主,积极争取上级扶助奖励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配套设施,取得了显着成效。目前,全县共有3处省级规范化学校,27处市级规范化学校,17处市级示范乡镇幼儿园,87处县级规范化学校。一是幼儿园建设实现新的突破。近两年来,全县幼儿园建设共投入xx多万元,新建幼儿园27处,改建29处,扩建7处。20xx年5月,县实验幼儿园接受了省十佳幼儿园验收,明天幼儿园通过了省示范幼儿园验收。两处幼儿园均达到了全市领先地位。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两年多来,县财政把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预算,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奖励与专项资金,千方百计筹措县配套资金,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xx年年落实资金1210万元,建设了14个项目学校教学楼。20xx年落实资金1331万元,建设了15个项目学校教学楼。今年,项目学校立项20个,已通过公开招标,即将开工兴建。近五年来,农村中小学累计投入一亿多元,用于改扩建及新建校舍,长期保留的农村中小学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全部楼房化。三是高中学校办学条件焕然一新。一中新校、实验高中不断完善内部设施,办学条件达到了全市一流,都是省级规范化学校。二中新建了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生宿舍楼,成为全市第二处省级农村规范化高中。实验高中东扩工程正在有序进行,制约实验高中发展的操场问题即将解决。

(二)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各项管理日趋规范。形成了小学养成习惯,初中打牢基础,高中巩固提高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一是高考连年创优。自xx年以来,本科上线人数连续9年名列全市第一位。特别是20xx年,本科上线人数、优质生数以绝对优势位居全市首位,增长率达到51.24%,占全市新增人数的40.8%。文科上线数占全市的1/3以上。其中文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8名;理科全市前10名,莘县占3名。全市有1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莘县占5名。二是20xx年以来,着力开展了小学抓规范、初中抓课改两项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迈出新步伐。三是中小学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三)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将教育局下属的7处县直学校定为正科级单位,2处定为副科级单位,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政治待遇。二是新教师“逢进必考”机制不断完善。从xx年开始,针对我县师资队伍年龄老化、结构失调的现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自然减员与新增教师1:1.2的比例,每年从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中小学教师,共招收了1102名教师,有效缓解了我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缺编的矛盾。三是精简乡镇联校富余人员,全部充实到教学第一线。四是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因岗设职,定员定岗。

(四)教育队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一是对教育干部实行述职承诺制。每年年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局机关中层干部公开述职,总结工作,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接受监督,增加了工作的压力。二是强化教师校本培训。在学校内部实行集体备课制、导师制、学科负责制,开展传帮带,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强化师德教育。把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建设月”,大力开展师德教育,全面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创业热情。为了落实“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今年又开展了全县中小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范围之大,要求之高历年所未有。四是注重培养名师名校长。目前,我县涌现出了3名水城名校长、4名水城名师,5名县级名校长、12名县级名师,落实了他们的科研经费,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

(五)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展顺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机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研究制定了《莘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xx年年春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免除了杂费,减免了课本费,同时对初中贫困住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受助学生达到了在校生总数的8%以上。今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调整为每生每年小学400元,初中600元。省、市、县按照80:8:12的比例分别负担,及时足额拨付,专款专用。财政、教育部门逐步完善各项管理使用制度,“校财局管”工作进展顺利,确保了义务教育经费的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情况调查报告

真正承受着最大压力的是那些还在象牙塔里,对自己的未来还不知道怎么实现的在校大学生。这些人拥有最天真的梦想,同时也拥有最莫名其妙的压力,这些压力各种各样,然而最大的是社会造成的压力。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某某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自杀”永远能够轻而易举地成为网站的头条。

大学生普遍选择的是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各种福利待遇优渥的用人单位。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个学习管理类的学生都梦想着成为企业高管。仅从个人主观愿望看,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要求,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也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

力和素质为基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素质,并不断的完善自我。

我决定行动起来,去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一次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同学们的想法,从而归纳出可以代表大学生就业倾向的结论。

二、调查设计流程。

调查对象:西南大学本科在读生。

调查方式:问卷形式。

汇总得出结果并进行分析。

三、结果展示。

1.毕业后的明显就业趋向,且我校选择就业的大学生中大多青睐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就业。调查显示,选择直接就业的大学生为66%(而且会选择江苏或其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地区之一,民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繁多,对外来人才的需求量每年逐渐增大),准备考研的被调查者为26%,准备出国深造的为5%,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3%。

2.毕业后部门倾向——更倾向于在外企或政府部门等待遇好的部门就业。

从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首选企业来看,选择中外合资企业的为33%,选择民营企业的为21%,选择政府部门的为20%,选择事业单位的为16%,选择国营企业的仅为9%。

我校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这其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挑战性,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另一类是喜欢稳定性,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压力较轻。这从近几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万人挤过独木桥”的现象中可以得到有利证明。

3、对于支援西部,响应国家号召,我校大学生的认识觉悟还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支援西部、欠发达地区意识不强。在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26%的人选择想去,但是有各种顾虑,48%的人没有考虑过。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西部的意识。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4、目前大学生对薪水的要求比往年有所下降,更趋于理性化。在被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普遍要求月薪在20xx元以上,有的大学生对初次就业的月薪待遇只要求在1000元以上,对于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薪金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薪金期望值集中在1000—20xx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

5.一部分大学生准备自主创业,寻找发展的新途径,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比较守旧,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没有风险的工作。从调查看,选择自主创业的仅为3%。大学生之所以认为自主创业不是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是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础都十分匮乏。创业意识的培养与高校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对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如成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会等。

四、小结。

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就业倾向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四、问题分析。

1.个人选择问题。

1)大部分的学生能根据个人的理想、所学专业以及个人爱好选择合理的理想职业,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理想专业不清楚,或者选择不切合实际。

2)大学生不愿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主要集中在高薪职位和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投身于西部的学生偏少。

2.社会在这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自娱自乐”难辞其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些年教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许多专业设计上,只是盲目地增加专业,而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和实际工作部门以及企业衔接,造成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结构性矛盾是主因:毕业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有很多方面,从地域分布上看,城市和发达地区吸引力较大,而农村和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就没有人愿意去。从学科专业上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就业需求在上升,而文科的需求比较冷。还有在性别上,用人单位对男性毕业生的需求大于对女性毕业生的需求。从学历上看,是研究生好于本科,本科好于专科。一方面,大学生过剩难于就业,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欠发达地区,还有一些特殊专业需求,反而还缺人。

3)扩招加剧了就业难度:现在国家增加研究生扩招比例,鼓励大学生考研、考博,表面上看是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实质上这部分人并未就业,只是暂缓了就业。另一方面,看似提高了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但是这种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有教育浪费的情况出现,换言之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讲是否需要如此多的博士、硕士,如果在未来出现高学历毕业生过剩的局面,造成学历贬值,将会造成社会劳动力分配不均,周而复始将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

五、建议提示。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不仅牵涉大学生本人的利益,而且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针对毕业生择业意向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着手从毕业生和学校还有政府这三个主体出发做好工作。

1、大学生应该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先就业后择业”,在职业的实践中逐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时刻牢记做到:把握良好的求职心态;早就业早获经验,胜于空等;脚踏实地,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2、高校要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3、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定期组织好人才招聘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好网上人才招聘。鼓励大学生“放心”谋职和自主创业(如果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一年内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毕业生存放档案的费用等)。

六、结束语。

气,挥斥方遒”不再是盲目的,而是紧紧与国家发展相联系起来的,我们一样可以怀着美好的憧憬来一展所长,而且多的是对职业概念的深层理解,多了份成熟的认知,与我们职业道路有益无害,保证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没有像高中那么繁重的课程,有很多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的负担不是很重,可以算得上无忧无虑,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希望可以一展所学,实现抱负。我自然希望我们每个人走出大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打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干一行,爱一行”在现代化社会依然有很大作用。“先就业,后择业”也是职业选择上长胜不衰的话题,只要我们本着这些正确的原则,以积累经验为先,加之以施展才华,脱去娇生惯养的外衣,穿上勇于体验艰苦的环境的战甲,去需要我们的地方建设新的天地。如果能做到这步,我相信前途一片光明,因为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战胜不了的。

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20xx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发布的数据中,而10-19岁的网民占比从27.3%下降到26.0%。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以及手机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是我们开展这次调查的目的。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50%左右的初中学生家中有一台以及一台以上的电脑,这些学生家中的电脑90%联网;所有的学生都使用过互联网。学生经常上网的场所在家中的初中生42%左右,小学生30%左右;在网吧上网初中生平均占了18%,小学生占2.4%。家庭上网环境与上网场所呈现出正相关性,家中有宽带上网的学生有82%的人经常在家中上网,只有18%在网吧上网;家中没有电脑或家里电脑没有联网的学生主要在学校或亲友家(74%)和网吧(23%)上网,2.8%的初中生和1.7%的小学生因为上网有逃课经历。样本整体呈现出上网的频率并不高,平均只有9%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12.7%的学生每周上网3-5次,31.4%的学生每周上网1-2次,46.9%偶尔上网。初一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网络游戏、聊天、在线听音乐和浏览网页;初二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初三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五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六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下载软件或文件;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19.9%的学生担心上网会影响学习,39%的初一学生、46%的初二学生、57、4%的初三学生、29%的五年级学生、26.3%的六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紧张而没时间上网),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最后有3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他学生中认为有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的学生比例是:初一(2:1)初二(1:2)初三(1:1)五年级(2.4:1)六年级(1:1)。75%的初中生和88%的小学生认为上网后,看课外书的时间没有变化,8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温习功课的时间没有什么变化。90%的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体育活动时间,88%的学生睡眠没有受到影响。1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上网坚决反对的初二最多(22%),其次为初一(13%),初三(12.8),六年级(6.3%),五年级(2.2%)。80%的家长对孩子上网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东西;80%左右的学生有网友,35%的学生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增多,65%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不变。

本次调查结果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和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两方面分析。

在家长、老师和大众传媒的印象中,强调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负面的。在调查过程中我的确看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习的案例,但是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在上网之前就沉迷于其他娱乐而影响学习,网络游戏只是替代了过去的娱乐方式,而且加深了娱乐对学习的影响;也有部分孩子受到轻度影响,因为网络游戏而造成学习成绩下滑。但是总的来看,这样的个案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在调查中整体上网络对青少年是积极正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还不是很广很深,网络是青少年信息渠道、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且青少年并不是被动接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有认识也有一定的警觉性。另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他们的家长把使用网络的能力看作是一种必备的能力,而互联网建设的发展也会加深这种认识。这样就涉及到目前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及其培养的问题。

媒介素养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或创造信息的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儿童与青少年接近、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创造信息的能力。

1、接近和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包括了解如何接近互联网以及使用互联网的经验分享;了解和分析自己的的偏好以及家庭成员的偏好及其变化;学习如何评估和管理个人的使用行为,学习如何理性地使用互联网;认识互联网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了解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权利和与互联网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法规,使青少年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等。

2、分析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形态;了解有关的信息制作的基本知识;学习辨别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及联系;了解说服性信息的可信性(如网络广告等)以及与娱乐性信息的区别;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学习对媒介基本论题如刻板印象等进行分析。

3、评估网站及其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网站的运行机制及社会因素对网站的控制,较完整和较客观的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学习对网站的性质及运作特征进行评估;学习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估,根据伦理的、道德的和民主的原则探讨信息的表面意义和内部涵义;学习对流行文化进行评估;学习如何辨别跗面信息以及避免父母信息对个人的影响。

4、创造性地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包括:学习运用网络信息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利用网络进行人际沟通;辨别和区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学习利用这些资源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参与事务;以及学习如何创造自己的媒介,传播青少年的声音。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在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和青少年以同学、朋友、家长、老师为主要信息来源的特性共同作用下,青少年在主动的利用网络新媒体,并且随着网络建设的发展和使用经验的增长正在培养自己的网络素养。在媒介极大丰富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其实已经形成一定的判断力,他们会意识到玩网络游戏有负面作用,会主动的利用新媒体帮助自己的学习生活,会利用网络来扩展人际交流面。

随着网络建设由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随着年龄和使用经验的增长,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范围和程度也逐步拓展,而且对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管理和网络素养的培养处于初期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便于管理和培养的阶段。

总的来说,网络进入青少年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尽是大众想象的负面作用,现在的青少年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和主动选择权的群体,而且他们有使用网络媒体的愿望,面对主客观的必然性,如何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情况调查报告

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形式,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探索的新的有效形式。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首先能够以产、加、销一体化为龙头,带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其次是能够以农产品基地为龙头,带动农业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三是以开放型、多层次的市场为龙头,带动农产品向更广阔的市场辐射。从而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有效避免分散经营的盲目性、趋同性。

xx区作为一个工矿区,农业资源总量相对较小。近年来,xx区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等形式,以怡达集团为龙头,做大作强食品加工业,使食品加工业成为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带动了xx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基地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xx区是依靠采矿业发展起来的工矿区,全区耕地总面积不足6000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3分。“十五”计划实施以来,xx区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有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其中以怡达食品集团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企业10家,其它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20xx年新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个,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怡达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投资额1250万元,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400户,比20xx年增加10%。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800人,比20xx年增加15.7%。

在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果品基地,规模种植小区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近年来,完成果品基地建设4360亩,建成示范园10处,已建成百亩以上果品基地18处,优质果品示范园13处,并全部实施了水利配套。建成规模种植小区3处,养殖小区4处,肉类总产达1550吨,禽蛋总产达400吨,奶类总产达230吨。

xx区农业产业化按照“强龙头、壮龙身、带龙尾”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果品加工业,并培植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怡达食品有限公司和一个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使果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状大,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龙头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链条上带动作用明显。

采取了“强龙头”的措施,重点扶持怡达集团这个龙头,使龙头做大做强。对于怡达集团的发展,xx区始终站在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倾全力予以支持,将其纳入全区重点保护企业行列。仅20xx—20xx年,怡达集团就投资20xx多万元,新建厂房2栋近6000平方米,库房3栋7000平方米,新上4条水果罐头和2条肉罐头生产线,形成了年产水果罐头1.5万吨,肉罐头0.5万吨的生产能力。20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怡达集团又投资4000多万元,收购了兴隆山楂集团和莽源公司两个总资产超过1.5亿元的国有企业,使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20xx年,怡达集团投资20xx万元,新建两栋标准车间,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20xx年底,怡达集团果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4万吨。

怡达集团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以种植基地为“第一车间”,扶持农户改善生产条件,从而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二是“中介组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向农民收购水果产品。三是“服务组织+农户”或“服务实体+农户”模式采取外引内联、确定保护价、联营开发等形式,扶持农民发展专项生产并逐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四是“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立足本地实际,引导农民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展。20xx年,怡达集团合同带动农户4.1万户。同时,xx区已建立起一支有500多人的较稳定的经纪人队伍,设立购销中介组织20多个,把承德市8县、15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及3万果农连接起来,带动基地种植果树3万亩,年销售产值2500万元。带动果树种植户3万余户,户均增加收入750元,常年收购各类果品近5万吨,使本地及周边地区果农年增加收入3000万元。几年来,免费向果农提供技术服务10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万册,实现了企业效益与农民收入的双赢。

(二)围绕怡达集团加快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壮了龙身。

在支持扶持怡达集团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截止20xx年底,全区共有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4个,其中10个果品加工企业中,20xx年投资200万元新建2个,投资300万元对另外8个进行了改建扩能。其它4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中,20xx年新建1个,扩能2个。新建的寿王坟酒厂,总投资300万元,年产白酒300吨,产值1000万元,使用品牌康熙三十六,精选优质农业原料,采用先进工艺,产品现已打入京津唐等城市市场。扩能的2个是纤维素酶企业,分别是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承德天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xx年,河北津福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新上一条液体纤维素酶生产线,年产液体纤维素酶300吨,可创产值600万元;天丰公司投资1776万元,新建纤维素酶生产线,使纤维素酶产量由原来的年产300吨扩大到1950吨,并具备年产150吨精酶的生产能力。

(三)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果品基地建设,带动了龙尾。

以果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果品基地建设,以果品基地建设促进果品加工业更好地发展,依托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复垦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快果品基地建设步伐。20xx年,新建成香白杏基地1000亩、板栗基地500亩、杂果基地500亩。

(一)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

目前,xx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主要是以生产某项产品的基地、农户群体,与从事该产品销售及加工、服务的龙头企业(公司),相互以合约(合同)形式实行产加销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居多,这种利益联结形式主要以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和龙头企业租赁基地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但随着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基地农户分享龙头企业在加工销售环节带来的利润,将企业链条拉长。因此,各级龙头企业要积极探索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取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带动基地农户共同致富。同时,通过企业牵头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强化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突破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实现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双赢。

(二)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为基地、农户提供配套服务。

近年来,xx区在发展果品加工业中实行的“带龙尾”的做法,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要求,不断改进品种,并通过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获得稳定的原料,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并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同时,龙头企业还应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分片指导、以点带面等多种形式,对基地、农户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熟练地掌握栽培和管理技术,为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支持龙头企业带领基地农户共同开拓市场,引导消费。

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基地、农户的产品进入市场,必须靠各级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市场拓展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首先要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和措施。除了下大力气推广“良种良法”,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引导基地和农户科学种植养殖外,还要特别重视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育,系统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境和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实现基地、农户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的跨越。其次要强化营销策略,争取更多的“订单”,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先组织基地和农户种养后找市场,向签订更多的销售订单,并按订单组织基地和农户生产方向转变;从单纯注重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在向基地、农户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新产品,接受新产品,从而达到既开拓农产品市场,又引导消费的目的。

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xx年5月。调查地点:永城职业学院。调查对象:永城职业学院全体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问卷情况: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7份。收回135份。有效问卷135份。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以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对永城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20xx级公共事务管理专业13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永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较少,经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自己打工所得的仅占5.70%,而父母给与的占58.55%。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大学生不应该仅仅依靠父母。应该出去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永城职业学院学生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

经统计分析有5.14%的学生看到别人拥有好的物品不仅会羡慕而且也会去买。特别是对于一些校园时尚用品,如手机、mp3和mp4,甚至是电脑。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存在因虚荣心的驱使而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三)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经调查显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每月的上网费用在10元以下的占41.09%,上网费用在10―20元的占35.66%,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开学一学期了计算机水平还低得可怜。特别是对于那些占总人数63.2%的农村学生来说,在上大学之前有的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些学生去上网,大部分男生在玩游戏,女生在聊天、看视频,很少有学生去用心地学一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的电脑知识。

(四)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多元化,但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已经不仅仅在生活支出和学习方面。他们把费用更多的花在购买服饰、人际交往、旅游、时尚消费品方面。经调查显示大部分女生在服饰方面的费用占总费用的63%,请同学吃饭、给同学买生日礼物占9%,而在学习方面的费用支出仅占不到2%,基本的生活费用占20%多一点。从中可以看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作为大学生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但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50元占49.5%,50―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另外,有些学生为了购买服饰或玩游戏不得不节俭生活费用的开支。

(五)永城职业学院学生的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经调查显示永城职业学院学生从来没有理财计划的占24.44%,偶尔有的占74.81,并且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可见,当前永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

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得到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事情。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校风建设范畴中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力度不够。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站在追求流行与时尚这个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适度的追求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攀比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的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大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强经济独立意识。

学校应该多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鼓励他们到校外打工挣钱,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不向或者少向家里要钱,增强经济独立意识。

(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三)学校营造相关环境。

学校多为学生提供上机时间,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免费的培训,另外多鼓励学生考取一些相关方面的证书。学生自己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四)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五)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总队5月份市县队调查信息报送要点要求,县调查队就“生猪生产供应情况”,于20××年5月14日对县农牧局、金地养猪场、村好奇养猪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截止调查时点,金地养猪场存栏1000余头,其中母猪100头,后备母猪50头。比去年存栏800头增加200头,增幅为25%。20××年出栏4次共计300头,平均每月出栏1次,每次出栏75头。

好奇养猪场存栏400头,其中能繁母猪50头,存栏比去年增加100头,增幅33%。20××年出栏4次共计200头,平均每月出栏1次,每次出栏50头。

根据两家养殖企业介绍,20××年春节过后生猪价格一直徘徊在4.9元—5.3元/斤之间,比20××年10月份最高价7.8元/斤下跌32%—37%。截止20××年5月7日,生猪价格涨至6.9元/斤,依然比去年最高价7.8元/斤下跌0.9元,降幅12%。

5月7日—15日,生猪价格在6.5-元—6.9元/斤之间徘徊,一天一个价格,涨跌不定。

截止调查时点,玉米价格为1.05元—1.10元/斤,比去年最高价1.20元/斤下跌0.10元—0.15元,降幅为8%—12.5%。

全价料分育肥猪全价料和小猪全价料。育肥猪全价料为3400元/吨,比去年每吨上涨120元左右;小猪全价料为4500元/吨,比去年每吨上涨100元;涨幅分别为3.5%、2%。

麸皮价格为76元/80斤/袋—78元/80斤/袋,比去年65元/80斤/袋。每袋上涨11元—13元,涨幅17%—20%。

20××年猪粮价格比为6.5:1。(20××年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分别按7.8元/斤和1.2元/斤)。

20××年猪粮价格比为4.5:1。(20××年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分别按5元/斤和1.1元/斤)。

根据好奇养猪场场长介绍,1头育肥猪到出栏,饲料价值均在1200元—1300元之间,再加上电费、人工费、防疫费等,1头育肥猪成本即达1300元—1420元之间。今年5月7日前,按生猪价格平均5元/斤,1头育肥猪平均出栏为220斤,收入在1100元左右,1头猪即亏损200元—320元之间。好奇养猪场上半年亏损约为6万余元。金地养猪场约亏损9万余元。养殖户利益严重受损,养殖积极性受挫。

1、加强防疫,降低风险。根据县农牧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县农牧防疫站负责发放的免费疫苗有: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禽流感疫苗、新流二联疫苗,采用春秋两季集中发放和集中抗体检测。但这些疫苗远远不能满足养殖户的'防疫需求。按养殖户的防疫计划尚需自购许多疫苗,个别疫苗价格昂贵,养殖户呼吁国家扩大免费疫苗发放品种,加强防疫,降低风险。

2、加大养殖户补贴力度。养殖户呼吁加大对能繁母猪补贴力度,以调动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3、加强对生猪生产的宏观调控,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国家通过对生猪的收购储备,对抑制生猪价格下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但国家生猪储备往往滞后于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希望国家根据猪粮价格比及养殖成本合理确定生猪收购最低保护价,确保生猪养殖健康稳定发展。

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获得了明显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们深进信息产业有关部分、企业,了解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题目,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以下:

聊城市电子产业始于1968年。1973年,全市有电子企业35家、产品20种。19741977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剧烈,盲目上马的.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渐次被淘汰,电子企业减少到13家。

1978年开始,电子产业在调剂、改革、整顿、进步方针的指导下得到了较快发展,至1985年,产品有5大类39个品种,年产值150万元;至1996年,产品有45种,共完成产业总产值1676万元,实现利税217万元。1998年至xx年,阳谷电缆团体的光纤拉丝、通讯电缆、通讯光缆项目,高唐蓝山团体的液晶显示器、电极板项目,高唐天海电装项目、冠洲团体的稀士钕铁硼等一批电子信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聊城市电子信息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62.2%。

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利用。xx年,全市信息产品制造业资产总额5亿元,实现销售收进4亿元,通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进13亿元,信息产业总收进完成16亿元。信息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有范围较大的科技市场3家,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企业200余家,从业职员达4100余人。xx年计算机服务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亿元。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数字集群、卫星和微波通讯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讯网络。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会,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利用,增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地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础性作用日趋强化;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进步。

(一)信息产业延续快速发展。

xx年以来,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明显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产业范围以上企业共有46家,比xx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进58.1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进40.87亿元,同比增长40.1%。其中通讯业11.9亿元,同比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27.9亿元,同比增长43%;计算机服务业7900万元,同比增长32%;软件业2800万元,同比增长12%。随着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汽车行驶记录仪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成,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产业范围迅速膨胀,全市信息产业显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实现了***良好开局。

(二)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讯光缆2100千米,线路总长度达27452千米,城域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缆;全市固定电话(含小通达)总用户达145.2万;移动电话总用户达225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进户率达3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家家通电话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超过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20万,比往年同期均有较大增长。

(三)电子政务建设获得新进展。

一是聊城政务网服务水平明显进步。八个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尽大部份市直部分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显进步。二是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电子公文传输。今年7月1日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启动以来,实现了公文及时发送,缩短了公文运转周期,进步了公文运行效力;规范了政府工作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丢文、漏文现象,也有效地避免了越级行文、逆行文,使文件处理日趋规范;下降了行政本钱,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无纸化办公,预计当年可勤俭行政本钱300多万元。三是网站信息发布再上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务网共发布各类图文信息5000多条,实现了xx市人大政协两会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五一文化旅游节图文直播,聊城市双拥共建合唱汇演图片、视频直播,在第二届中国特点评比活动中荣获特点与创新提名奖。四是网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组织展开了网上招商活动,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过网上洽商,全市共落实项目202个,实际到位资金33.45亿元人民币。

(四)信息技术扩大利用不断深进。

范围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进展顺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范围以上传统企业80%以上经过不同程度信息化改造,投进信息化改造资金超过了9亿元,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投进产出比均匀在1∶5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下降了生产本钱、进步了生产效力,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农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健康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截止目前,已建设涉农信息服务站70余个,购置终端计算机近千台,投进资金近xx万元。今年上半年网通公司投资600余万元,为全市300余家中小企业建立了网站或网页。网通公司累计投资已达1600万元,主要提供包括网站或网页制作、企业内部局域网搭建、监控装备安装等服务,已惠及中小企业700多家。

服务业信息技术利用后发上风明显。信息技术现已普及到旅游、销售、住宿、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为业者带来诸如市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便利。其中昌润大酒店的信息化利用项目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取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信息产业厅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现已施工终了并投进使用。

(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稳步推动。

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利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12个行业的金字工程全面启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各行业银行的金融网络实现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和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90%以上;电力系统已建设了供电公司营销mi。进展顺利,市财政每一年投进6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报警三台合一,大大进步了多警种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

(六)信息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加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兼顾调和力度;二是加强了政策规章体系建设;二是加强了信息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对全市信息化培训机构进行了评审、登记和备案;四是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及时有效地监控了影响我市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当前,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题目,一是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同享乏力。全市在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上,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等弊端,与集约、高效的信息化间隔较大。二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进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及体制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四是县(市、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五是信息资源市场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

情况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在万福副主任的带领下,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到部分县属部门和乡镇(街道)采取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现场视察等方式对新《预算法》的贯彻落实开展了专项调查。现将有关调查解剖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发现,新《预算法》颁布后,各单位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及时进行贯彻落实。

(一)深入领会法律精髓,注重宣传培训,学习向广度拓展。自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来,财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新《预算法》的培训工作。一是印发新《预算法》读本1500本,分发到各乡镇、街道和部门,保证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财务工作人员人手一本。二是以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财务工作人员为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对新《预算法》进行培训,提高了乡镇(街道)部门领导预算认知度,提升了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各乡镇街道部门也积极行动,按要求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

(二)学用融合,贯彻向宽度发力。一是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年上半年,各乡镇在受计生政策调整、新生婴儿上户认出生证明、建筑秩序逐步规范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应收尽收。截止**年6月底,全县42个乡镇(街道)完成收入2663.6万元,其中社会抚养费1356.2万元,配套费1294.3万元,罚没收入13.1万元。同比增长7.6%,为年初预算的65.6%,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半年工作目标。二是科学规范预算编制。科学编制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都做到了收支基本真实,数额基本准确,分类比较明晰。三是预算及执行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公开了预算及执行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注重不断创新,理财向深度作为。一是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年上半年,各乡镇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加强“三公”经费的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截止**年6月,全县42个乡镇(街道)的“三公”经费支出为666.41万元,同比下降27.48%。二是摸清家底,锁定债务。对政府性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全县财政上报已核定债务41.8亿元,上报表列45.1亿元,实际债务63.8亿元,属于风险可控范围。县卫计委截止**年3月,系统债务总额6.97亿元;盘龙街道锁定债务345万元。三是按照“谁举借、谁偿还”的原则,严格偿债责任。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举借债务必须承担偿债责任,出现偿债困难时,要通过减少项目支出,处置存量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偿还债务,不得将偿债责任推给政府。县卫计委债务偿还确定了六年还清的目标,县医院3.5亿债务从**年起,财政每年投入20xx万元计1.2亿元,余下2.30亿元,由单位结余资金20xx年前还清;中医院2.9亿元债务,申请财政解决1.2亿元,余下1.7亿元,由单位结余资金20xx年前还清,31个乡镇卫生院1.8亿元债务也在六年内消化。

(一)乡镇财政收入结构不优,持续增收乏力。一是乡镇自身收入规模小,主要来源为社会抚养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税收收入太少,财政运作依赖于县财政的转移支付。二是乡镇财政组织收入难。近年来受计生政策调整、新生婴儿上户认出生证明、建筑秩序逐步规范及农村在家人员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少或难受。

(二)乡镇财政支出随意性较大。乡镇财政监督上的弱化,导致经费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个别乡镇(街道)没有严格按照年初预算来执行,只要银行账户上有钱,乡镇领导不管资金来源随意开支。

(三)有限的财力难以保证乡镇(街道)的需求。由于乡镇(街道)自身财力较弱,上级转移支付有限,造成乡镇(街道)很多支出无预算,如安全维稳经费、场镇市政支出及伙食团开支等,从而导致部分乡镇财政存在隐形赤字现象,部分大的镇乡年赤字在500万元以上,小的乡就在年150万元以上,如此下去,财政东拉西借,几年后难运转。

(四)部门反映的问题。一是债务沉重,偿债压力大。近年建设提速,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困难,由此形成了大额债务,偿债难。如卫生系统6.9亿元债务,年债务利息高达5000多万元。二是收入压力大。因政策的影响,收费难,取证难,欠帐多,没有做到应收尽收。三是部门项目实施进度慢,资金拨付手续繁杂,影响了资金的拨付,绩效差。

(五)街道反映的问题。一是财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同类街道收入分成比例不相同。如“两违”配套费返还比例与同类街道不一样;街道市政建设和管理不平衡,厚此薄彼。二是财政考核机制不健全。财政收入的考核,既要考核年初预算的完成情况,又要考核增幅,与财政体制不相符;债务偿还考核不恰当,如有的单位前几年下功夫偿还了债务,现在却要考核减债率,鞭打快牛,有失公平;三是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缺陷,部门实行报帐制直管的工程,钱不应拨付到工程所在辖区乡镇街道,而应直接拨付到施工队。

(六)镇反映的问题。一是本级财政收入增长困难,主要是社会抚养费征收因计生政策调整,群众认识出现误区,认为不再缴纳社会抚养费,有对象没有硬措施,征收数额大幅下降;二是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如江口基础设施配套费下差500万元,村级道路恢复资金下差141万元;三是专项资金拨付缓慢。如“一事一议”、扶贫项目、水利项目、验收拖几个月,项目审价又要很长时间,工程款无法及时拨付,村级组织和施工单位意见大。

(七)乡反映出的问题。一是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差口大,有的无预算,必须开支。如不可回避的节假日加班费,回城交通费、下乡交通费、伙食团补助费、维稳应急费,排污费等,开支没有预算。二是乡与镇、街道在预算标准上不一致,如市政环卫费,镇街道有,乡没有。

通过此次调查活动,调查组结合新《预算法》相关规定与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一)执行全口径预算,着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加强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宣传力度,深入贯彻落实新《预算法》。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监督等全方位的管理,真正将《预算法》作为预算管理的母法,依法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等管理手段,规范预算管理工作,努力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依法科学设置预算科目,注重采用零基预算、“三上三下”等原则编制全口径预算。

(二)坚持依法理财,规范预算管理行为。做大乡镇财政收入蛋糕,努力提高乡镇预算支出的保障水平。各乡镇(街道)要千方百计的抓好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不断充实自身财力。县级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限度的加大对乡镇(街道)的转移支付力度。另外,县乡两级要想方设法的向市级争取转移支付,充实乡镇(街道)的财力。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着力规范财政预算管理行为。全面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措施,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严肃性。坚持依法治税,认真清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提高政府财力综合使用效益。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市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清理规范整合专项资金,健全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在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大监督力度,增强预算执行力。深入贯彻实施预算法,认真执行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批准的.预算,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预算执行中的追加及调整事项。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政监督约束机制,强化对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民生事项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继续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加大整改问责力度,切实提高整改实效。进一步严格预算约束。各乡镇的日常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项目、用途、进度拨付使用。待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全面实施后,将统一按照指标录入、预算审核、国库支付的模式,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做到“无指标无支出”。

(四)推进预算公开,健全透明预算制度。虽然今年已将57个县级部门的预算通过政府公众信息网向社会进行了公开,部分内容已细化到项级科目,但与新《预算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公开的时间还应提前、公开的内容还应继续拓展、公开的科目还应更加详细。

总之,要进一步加大新《预算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自觉把《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预算活动的行为准则;要进一步提高预决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树立对新预算法的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全方位推进新《预算法》贯彻落实。

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充分了解我县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倾听老师们对即将出台的《五峰县初中英语教学常规》的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进一步探索教研工作的新途径,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我县的英语教学水平。我们采用听、评、访、谈、议、查等多种方式对我县初中英语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我县现有初中11所(包括白鹿庄中学)一中阳光班还有八、九年级两个班。现任初中英语教师61名,初中在校生为4600余人,师生比为1:75。现任初中英语学科教师情况:20-29岁12人,30-39岁28人,40-49岁20人,50-59岁1人。30-39中坚力量占46%,高级职称7人占11%,资教生9人占15%,招聘教师6人占10%,英语专业毕业31人占51%。从数据上看我县英语师资队伍底子薄、职称偏低、队伍比较年轻。特别是资教生和招聘教师占25%,不稳定。但是由于青年教师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甘当重任,老教师以身示范,辛勤耕耘,目前一支庞大的骨干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

(二)主要成绩分析。

1、创新备课,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多数教师在参考教案或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次备课(我县大多数学校都在尝试集体备课),从语言知识的突破、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问题的预设等多层面考虑,努力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注意到知识有机衔接,同时侧重知识点的操练、巩固和运用设计。教师能根据授课内容,分析到位,在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能注意细节性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还能结合考点加以分析,使学生不只是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能力。

2、以生为本,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多数英语教师都已接受了这种观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教师努力搭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通过一些任务的布置,让学生人人参与,充分体现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兼顾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活化手段,增加英语课堂教学容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教学内容,采用一些辅助教学的手段,如利用实物来教单词,让学生去直观感知,从而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利用图片来进行对话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制作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接触英语,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利用小黑板布置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保证四十五分钟的质量。

(一)英语专业水平欠缺。据调查,49%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而新课标要求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语音语调准确,适当使用母语,但我们的英语课有不少教师在用中文讲解。有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够清晰、流畅、标准;有的教师板书缺乏规范性,板书能力差;有的不能熟练、适当使用辅助性教学设备。教材涉及话题广泛,要求教师要有很广的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新课程标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而有的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标,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语言教学的情境性和交际性,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教师对阅读课教学目标模糊,只是在单词的认读和释义上大做文章,忽视了听、说、读、练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三)教学设计与学科要求不一致。通过听课,发现不少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堂课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录音机都很少进入课堂,更谈不上实物展示和多媒体直观教学了。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少,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上课随意性较大,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是多少、教师要渗透多少、学生应掌握多少、课堂当堂训练量是多少,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很好的体现,长期下去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部分学校的英语老师任务重。有一个老师带三个班三个头的现象。有英语教师担任教导主任、年级主任、班主任还带两个毕业班的英语的现象。老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太合理,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培养新教师使他们超常规的进步已迫在眉睫。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招聘教师,用好资教老师。

(五)英语辅导资料多但不适用。大都是老版本的《课堂练习》、《新动力》等、老师对资料的处理上存在困惑。不用怕指责(家长、社会、学校各方面),用了对知识点又不够落实,不能有效地进行训练。

(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不少中学生学英语不久,便产生了畏难和厌倦情绪,过早出现两级分化的苗头。刚上初中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对英语抱有很大的兴趣,刚开始学的字母、单词还比较简单,学生大都能按老师要求每天朗读、背诵,对一些简单的对话也能朗朗上口,对答如流。这种情况一般可以持续到初一上学期末。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大、加深,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上课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课后又没能把不懂的地方弄懂。这样不懂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听不懂就不愿学,不愿学就更听不懂。如此恶情循环,导致出现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而另一部分基础好,爱学、好学的学生由于基本功扎实、学习踏实勤奋,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轻松。这样形成了英语课往往只有少数学生听讲、思考问题、积极发言的现象,而大多数学生却是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一问三不知,甚至干脆不作声,教师的上课热情也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积极性。

(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为:初中一年级(三级)的课外阅读量达到4万词,初中二年级(四级)的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0万词,初中三年级(五级)的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从日常试卷分析发现:

1.学生在听力方面缺陷,特别是听短文填空题,通过率非常低,反应出在教学中对课标中听力技能要求及功能意念项目中五级要求内容落实不扎实。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学生对一些基本词汇、语法、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更谈不上运用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合理、有效地训练,仍应引起一些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3.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强,试卷中有许多试题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但考查的结果却暴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些题的得分率都比较低。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4.学生的书面表达中国式的英语较多,拼写错误也较多,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5.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看出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地抑制两极分化,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的转化提高,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一)脑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教师要理解课标、吃透教材。

课标是贯穿于教学中的“纲”,而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我们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工具,我们应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益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言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勇敢交流,在教学活动和实践中强化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交际中使用英语、感悟英语、体验英语,提高英语口笔头表达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切忌教学的盲目性,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要有利于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爬则爬,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一些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往往比较在意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态度,但很少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对学生的偏好。所以大部分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让所有的同学回答相同的问题,并满足于得到相同的答案。我所看到的英语作业有:课堂练习册、新动力、全程伴读、听力训练、听写、作文、抄写、周报、周记、阅读训练等。如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千篇一律,势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吴局长提出的“生本作业”的问题。

(三)创设语言环境,加强听力培养。

1、加强基础听力训练。让学生多跟读录音,多听英美人朗读,学习地道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等,打好语音基础。同时注意训练的数量和质量,范围、深浅、层面都要兼顾。

2、加强听力技巧的指导,培养正确的听音习惯。

3、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听力训练的方式。听力材料一定要丰富,尽可能让学生多熟悉各种人的音调。平时练习的面宽广一些,听懂的面就不会狭窄了。

4、教师创设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5、培养良好的听力心理。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心理障碍降低到最低点,帮助学生做好听的心理准备。

(四)尽早着手,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从单词、词组入手,培养学生的组句能力,重视连词成句练习,指导学生掌握句子结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利用课本中的重点词、词组、短语让学生进行汉译英造句练习,在练习好句子的基础上(同时注意时态、人称、单复数),进行组句成文练习。教师在布置写作之后一定要及时批改,并及时在课堂上反馈,有意识要学生背诵、默写精彩的句子、语段,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益处。

(五)强化校本教研意识,提高英语教研质量。

教师应积极研究课改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养成教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有的学校虽然有公开课、评课、说课等活动,但有些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对一些实质性问题缺乏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使这些活动处于形式化的状态,起不到教研活动应起到的作用。教研组应加强主题教研,活动可以探讨某个或某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围绕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研讨时间、研讨地点、研讨形式、发言人员,每次活动有反思、有总结。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注意积累有形成果,要重视集体研究,形成集体智慧,生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学校的教研文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六)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

英语教师应经常组织观摩教学录像,轮流选派外出学习、参加教研活动,学校教研组订一些英语业务报刊,组织学习与交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让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研究成果,相互听课评课,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任务型教学是在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后在全国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情况调查报告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无信而立”;“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赶”等有益的,深刻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历来视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在浓重的利益趋使下,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正在经济、政治、文化、人际关系中逐渐弱化和失缺。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熏陶。

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县中小微民营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个数占到全县民营企业的'99%,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利税贡献率占到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60%,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运行趋势较好。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微民营企业549家,平均生存期7.6年,远高于全国标准3.7年。企业数量同比稳中有增、达5%。纳入中小微民营企业信息库的504家,其中规模以上152家。1-9月份,这152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达765.3亿元、118.9亿元、98.8亿元,同比增长16.8%、13%、16.7%。二是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相继建立。全县中小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创新企业2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7家、创新企业7家,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1处,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1处。三是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精细化工园中小微民营企业达138家,县开发区123家,西郊服务区52家。机械制造、石油化工产业向园区集中,拥有精细化工、石油装备制造两大省级产业集群。

县委、县政府在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有力举措: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抓住国家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机遇期,认真落实近年来省、市出台的相关政策,重点推出3000万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3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引导扶持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在财税、金融和涉企审批、服务办事、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减免税费、简化手续。二是强化调度指导。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办公室,实行每季调度监测经济运行,提报重点培育企业名单,进行动态化管理,促进全县中小微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出台意见办法,将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纳入全县年度考核。三是强化为企服务。通过一站式审批服务、精简审批事项、并联审批等措施简化程序、方便企业办事,从全县及部门层面,开展“百名干部联百企”、管理提升“百千万”、创新服务“三项行动”等活动,强化部门履职服务意识,提供宣传政策、培训业务、提升管理和登记融资、培育品牌等服务,为企业帮困解忧。

我县中小微民营企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蓄势发展后劲较足,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制约其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一)创业能力不足。一是氛围不浓。尽管就业难、招工难同时并存,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们自主创业、主动创业意识薄弱;现有企业满足现状、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现象也较普遍,对二次创业热情不高。二是人才缺乏。有创业激情、能够领办企业的优秀人才总量稀缺,鼓励成才的机制不健全。

(二)创新实力不强。现有中小微民营企业,总体上规模小、实力弱,从事的产业结构较单一,大部分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较低;企业研发投入少,研发能力不强,名牌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要素受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原材料、物流、电力和劳动力价格成本不断上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小微企业用地难规划、难安置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

(四)管理经营粗放。不少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注重管理团队、营销队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模式明显,任人唯亲、职工晋升渠道窄、机会少,薪酬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缺乏用工、留人的吸引力。

(五)环境还需优化。我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倡导“二次创业”理念,但在引导扶持服务企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工作措施待完善、落实力度需加强等问题。办事审批效率有待再提高,园区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在服务企业职工生产、生活等方面还存有不便。

围绕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设立、成长、壮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搞好引导、扶持、服务,力促其不断进档升级,打造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坚实承载平台。

(一)完善规划促进发展。在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同时,要统筹规划鼓励促进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适时出台全县中小微民营企业专项发展规划,以促进中小微民营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县开发区、精细化工园等园区也要科学规划布局,注意为这些企业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要根据产业特点规划小微企业发展园。整体规划设计园内小微企业布局,统筹建设相关共用生产办公设施。借鉴外地经验,引导、培育有能力的投资者兴办多种形式的小微企业“孵化器”,对高科技小规模成长型企业规划建设“加速器”,在项目立项、审批、信贷、供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小微企业快速孵化成长。要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健全完善企业集聚的园区配套功能,尤其是增大公交出行密度、合理布点自动存取款机分布,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或交通直达线路,方便企业职工生产、生活,提高园区承载企业的服务能力。

情况调查报告

从摸底各村(居)五失青年情况来看,全乡共有五失青年9人,其中男青少年5人,女青少年4人,主要分布在xx村1人,xx村1人,xx村3人,xx村1人,xx居委会3人。据调查了解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青少年自身原因。如(自身不能站立)和(聋哑)身体残疾导致失学。第二,监管人原因。如韩宇轩和父母离异,父母离异后对其子女不管,爷婆无能力管教。又如父亲残疾,母亲离走、和父亲死亡母亲离走,父亲精神病,母亲出家离走,导致三青年失管。第三,社会原因。如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病,爷婆年老多病和残疾等家庭原因,对该青少年失管。

由此可见,出现五失青少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某一种原因造成的。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才能使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

乡关工委对五失青少年高度重视,在思想教育上、生活困难帮扶上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方式教育,争取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方式,给予五失青少年最大程度帮助,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温暖,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

(一)健全组织,齐抓共管,关爱帮扶五失青少年。

各村(居)设专职关工小组副主任负责五失青少年关爱帮扶工作。针对五失人员,乡关工委牵头,由学校、妇联、团委、派出所、司法、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积极邀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出山,加强对五失青少年的关爱帮扶。

(二)积极倡导,广掘资源,积极帮扶失学青少年。

加强对失学青少年的帮扶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由市统战部门负责帮扶,家修建房屋,乡村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解决修房困难,终建成了楼房。对失去双亲的孤儿,乡政府纳入低保范围,民政困难救助,解决家庭困难。学校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关爱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三)建立台账,掌握动向,加大对失亲、失能青少年的关爱帮扶工作。

各村(居)加大了对失亲、失能青少年的关爱力度,通过开展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弥补失亲、失能青少年家庭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缺失,让他们树立自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同时建立失亲、失能青少年情况台帐,掌握其生活、心理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