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优秀16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优秀16篇)

作者:MJ笔神

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它们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汇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具备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种伟大的科学发明所带来的积极推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范例来增强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知.同时,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素材,化学课程同样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股力量.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并且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基垫。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也是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都存在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要么不愿意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对于问题往往有依赖性,等着教师来进行讲解;要么就不求甚解,一个问题解答完后没有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回顾,这也是在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还是会出错的原因.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后的成因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治学态度的不够严谨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纠正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观念,要透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科学应当有的崇尚态度以及学生应当具备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化上.教师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能够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并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难题.这才能够体现出化学知识的教学价值,并且是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非常有效的培养与深化.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逐渐渗透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同样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良好体现.在讲“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将无法体会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能合理正确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了。

四、总结。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大纲

一、学年论文的性质与目的。

课程性质:学年论文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实习目的:培养学生做学问的严谨和规范,学生用所学的外语进行实际操作和研究,可使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理解和强化。

语言是工具,工具的使用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能更加熟练。

学生用所学语言对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进行实际工作和研究,不仅操练了所学的语言,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学年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学年论文的撰写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年论文一般安排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

二、学年论文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要求。

学年论文的选题要求是一人一题,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也可由教师指定。

选题要新颖,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与工作量。

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阐明本学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2)探讨本学科中某些观念、热点问题或研究历史进程、预测其发展趋势;。

(3)阐述本学科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

(4)对专业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进行讨论或研究。

(二)学年论文要求。

(1)系统、完整地阐述论题所包含的问题,明确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与结论;。

(2)综合应用已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所掌握的资料;。

(3)学生通过结合几年的学习经历进行思考、选题、查阅资料最后写出论文。

4)要求学生文用英文书写不少于1500字左右论文,语言要求文理通顺,无重大语法错误,层次分明,表达较确切。

(5)参考文献要查阅5本以上。

参考书目中引用的专著和工具书应按作者/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时间的顺序来写,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中文书名不用书名号。

用出版的时间,而非印刷的时间。

若封面标有第几版需注明。

引用网页文章、杂志文章、编著作品和译本的写法见范例。

参考书目部分与正文间隔一行,五号字体。

(三)学生要求。

(1)上交的文章应为打印稿。

用a4纸小四号timesnewroman打印,以便教师修改。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年论文题。

内容可涉及语言学、翻译、文学、商务英语等。

(3)选题确定后,如欲变更选题,应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

(4)指导教师应在研究方法与写作方法上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包括参考书目的推荐,并负责论文的审阅与评分。

(5)在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应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与建议。

(6)学年论文的字数不少于1500英语单词。

(7)学年论文要符合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

在形式上应包括:title,abstract,keywords,body,notes,bibliography等部分。

正文(body)部分包括introduction与conclusion。

(8)参考文献要查阅5本以上。

参考书目中引用的'专著和工具书应按作者/编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时间的顺序来写,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中文书名不用书名号。

用出版的时间,而非印刷的时间。

若封面标有第几版需注明。

引用网页文章、杂志文章、编著作品和译本的写法见范例。

参考书目部分与正文间隔一行,五号字体。

(9)英语学年论文应在第四学期和第六学期十六周的以前完成。

(10)供教师批阅的学年论文应为打印稿,用a4纸小四号隔行打印,以便教师修改。

完成稿不再隔行打印。

(四)指导教师的要求。

(1)学年论文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科研、实践与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每位指导教师的学生原则上不超过15人。

(2)指导教师负责向学生布置学年论文任务提出写作要求。

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和怎样正确排列参考文献等。

(3)教师要在论文定稿后在论文下写评语,指出论文的优缺点并按要求评定成绩。

(4)成绩评定请参考英语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发现抄袭者,成绩以不及格记。

学年论文格式参考【2】。

一、第一页:封面:

论文题目。

系别管理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第二页:摘要和关键词。

要求:统一用小四号字,要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具体如下:

论文题目(用小二号字)。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三、第三页:目录。

具体如下: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1.1。

1.2。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第四页:正文。

要求:一级标题用四号字加粗,其余用小四号字,且不加粗。

五、正文后是“结束语”

六、结束语后是“参考文献”

要求:用小四号字楷体。

(1)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2)期刊:作者、文章名、期刊名、期号、页码。

七、考文献后是“致谢”

八、1、“页眉页脚”要求:

页眉用“四川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正文页脚要加页码,且要居中。

2、页面统一用16k纸,每页字数900——1000字。

字数要求为5000——6000字。

十、学年论文评定原则。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定不合格:

1、未参加或未完成本次学年论文的。

2、相互抄袭的。

3、剽窃已经公开发表的作品。

4、不按要求的。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大纲

(二)文献回顾及相关概念提出。

h2。

h2b。

h1。

第三方担保。

消费者信任。

提升策略。

信誉反馈系统。

安全承诺。

隐私承诺。

服务承诺。

……。

策略的.内容。

绩效。

信任倾向。

购买倾向。

策略的特征。

客观。

公正。

可靠。

……。

图1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假设命题。

?xml:namespaceprefix=w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本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来界定有关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信任提升策略及其绩效。本研究所选取的典型信任提升策略有两种:第三方担保和声誉反馈系统。本项目拟从策略的内容及特征两个方面将两种策略的内涵加以区分(如图1所示)。另外,本研究将绩效界定为消费者信任、购买倾向的积极改善。因此,本研究后续部分除特别说明外,信任提升策略的绩效即是指消费者信任和购买倾向两个方面。

(三)研究模型及假设命题的提出。

在明确研究对象内涵的基础上,本部分根据研究的目的,提炼出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以下假设:

h1:两种信任提升策略的绩效是有显著差异的;

h2:信任提升策略内容和特征与绩效显著相关;

h

2a。

:信誉反馈系统策略的内容与特征对消费者信任、购买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h2b:第三方担保策略的内容与特征对消费者信任、购买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四)数据分析。

两步来进行。首先,运用spss12.0对两个小组消费者的信任倾向和购买倾向进行配对样本均值的显著性检验,以此检验h1;其次,运用结构方程(sem)分别检验两种信任提升策略的内容和特征分别与消费者信任倾向、购买倾向之间的潜在关系,以此验证h2(h2a、h2b)。

(五)结论及展望。

本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证实,实证结果所隐含的管理意义。同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指名方向。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大纲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

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大纲

关键词:新学概念、认知结构中。

在化学概念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各种直观的、具体的范例,为新学的概念找到固定点;帮助学生将新学概念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之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完善的认知体系。

一、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

高中化学在教材中存在许多概括性强,范围广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这类概念能否正确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对这类概念的形成,需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和比较,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这一概念的掌握的过程。这种概念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促进新概念形成的相应的下位概念;其外部条件是教师或者教材所呈现的正、反例或反馈信息能促进下位概念向上位概念转化。上位概念学习形式的思维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质的分散系、烷烃、酯、醇等概念的获得就是典型的上位概念形成方式。

在对上述概念的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范例,丰富学生的表象。提供范例的方式可有多种,如实物、模型、实验、课件等。如在形成胶体的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1.提出问题“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那么,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寻找证据。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fecl3溶液、cus04溶液、fe(0h),胶体、豆浆、墨水等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仔细观察,记录现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概念;并且促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光通过溶液、胶体和浊液时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3.利用课件(flash动画演示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理并配上解说词)展示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提供的材料,在层次上是逐渐深入的,具有逻辑结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是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觉得抽象的概念学习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从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使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还能消除头脑中原本存在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概括的新概念。

另外,在教学时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要一步到位,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的编排也是多次出现,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开始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时,不要急于讲清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只说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即可。

二、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学生在新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使新知识与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高中化学中的大部分概念的学习,都属于下位概念的同化。如,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分散系和溶液、胶体、浊液,物理量和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和米、千克、摩尔等,前者均为后者的上位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所需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上位概念,外部条件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上位概念,思维过程主要是区分新概念和同化它的原有概念之间的异同。在概念同化中,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在上位概念中揭示出来了,无须再进行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活动,学生的主要思维是辨别与原有概念的异同。区分了新旧概念的异同,新的概念也就被学生获得。一般地说,下位概念的获得比起上位概念的获得要容易些。

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尽量找到将要学习的概念的上位概念,使新概念变成下位概念。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质的量”及“摩尔”对高一学生而言,是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列出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样,“物质的量”就变成了“物理量”的下位概念,也成了其他物理量如温度、长度等的相关概念。“物质的量”也就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消除了陌生感,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之间建立本质联系。概念关系图、概念系统图等,这些可以简洁、突出、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加速概念的同化。

三、消除混淆,促进组合关系概念的整合协调。

化学组合关系概念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属性。学生学习这类概念最容易混淆。这类概念的学习方式不能从以往的知识中归纳、总括出来,也不属于哪一个上位概念,需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组合。所需的内部条件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同位概念,以及能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外部条件是教学内容或教师能提供消除混淆的途径,促进相关概念整合协调的正、反例子或反馈信息。在高中化学中,属于这种关系的概念有: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和不是电解质;氯气、液氯和氯水,醇与酚等等。

在教学时,要使这些概念有效地整合协调,关键是要消除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混淆。我们可以通过“精细化”教学策略,消除易混淆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教学,是高一“离子反应”内容中较难掌握的概念,也是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中比较难掌握的概念之一。我们在教学时,首先,给出下列物质(硫酸、盐酸、氯化钠晶体、氢氧化钠溶液、蔗糖、二氧化碳、碳酸钙、铜、氧气)。请同学们判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其二,让学生解释自身判断的理由;其三,让学生说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定义内容。其四,再次要求学生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其五,由老师与学生一同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教师主要是引导式的,诱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时刻对学生的解释做出补充和必要的修正,从而使学生的易混淆要领得到精细化,达到与科学概念一致的要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