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优秀13篇)

折线统计图教案人教版(优秀13篇)

作者:ZS文王

统计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统计分析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6~118页上的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三第1题。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生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实,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

师:总结得很好。

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师: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师: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生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生1: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

生2: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师: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生1: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师: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2: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生3: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生4:还有,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师: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师: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7页(1),(2),(3)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生2: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

生1:统计表。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先展示统计表再展示统计图)。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1995—1999年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城乡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迅速增长,下表是1995—1999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情况。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教案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折线统计图的教案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折线统计图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等。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1课时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1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2、3题。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得以实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知识与技能方面: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标题图例制表时间。

多比较发展趋势。

预测建议决定。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折线统计图教案

xxx。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课本115页第6题九、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上升——增加水平——不变下降——减少。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黑板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结合的悲哀。

《折线统计图》教案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折线统计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简单的统计(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能深切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例题的统计表。

2、分析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吗?

3、揭示课题:

教师边指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师: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势:

师: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请况。)。

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3、了解结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在介绍名称时明确其作用、画图时注意点。

三、制作统计图:

1、完成p65“练一练”

2、同桌互相检查并纠错。

3、实物投影展示好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回答书上66页的第1题。

2、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1)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平均每个季度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多少万元?

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增产多少万元?增产几分之几?

……。

3、完成书上67页的第3题。

4、完成新《补充读本》p65页第4题。

五、课后完成。

1、完成书上67页第4题。

2、把你本周的数学作业分数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和打算?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