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个疯子个天才读后感(专业13篇)

个疯子个天才读后感(专业13篇)

作者:笔砚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促使我们去探索更多的书籍和文化。为了更好地写好读后感,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

如果一个孩子深信世界是果冻,大家就夸他有想象力。

如果一个成人比喻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哲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假设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科学家。

如果一个成人创造的世界是果冻,大家就称他为艺术先锋。

如果一个成人深信世界是果冻,在古代他可能被称为宗教先知,在现代就叫精神病患者。

可怜的精神病患,为什么唯独他进了医院?

因为哲学比喻和艺术表达不必是绝对真理;宗教先知受限于时代(《圣经》搁现在也是一传记);儿童的臆想向来被允许(比如圣诞爷爷、牙仙、美人鱼等等);科学假说有其特定的陈述形式且可证实或证伪,简言之是基于模型的实证(否则弦论的提出者早就进医院了)。

而精神病人坚信的理论——只有阐述、无法验证、消除未知、解释“一切”——它使探索尚未开始就已经终结。有两种理论最不可信:漏洞百出的和无懈可击的。后者即使再完美,也受限于时代、物种、认知、语言等等,而其无懈可击阻止了探索者去突破这些界限。它唯一的作用是消除人们对未知的不安。停止提问也就停止了思考,停止思考便就不再纠结。

一般而言,好奇引人接近未知、恐惧让人远离未知。不过,当人深受内心源源而出的诘问所困扰时,恐惧反而使人接近未知——为了消灭它,这是恐惧诱发的攻击。好奇与恐惧产生两种探索者,前者乐在其中,后者则表现出一种焦虑、直至未知消除。

有一类未知,被称之为终极问题,比如:时空本性、生命意义、因果关系……。

有那么一群人,热衷于终极问题,他们中有:儿童及幼态持续者、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还有精神病人。

这种热衷出于好奇,也来自恐惧——恐惧尚未闻道就带着疑问进了坟墓、恐惧生命的无意义、恐惧真理的缺失。这些人中,精神病患者的恐惧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比谁都希望: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是完整相关联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他们一厢情愿地将全部未知变为已知,不过是为了让世界符合想象。

然而,人无法知晓一切,我们只能看到过去光锥中的事物,人类的大脑与技术都存在局限性,我们的感官与思维会过滤信息(试想一下同时听到世界上所有声音的感觉……对传说中无所不知的、不具备信息过滤能力的神表示同情)。

人类多长了几个脑细胞,就自以为在宇宙中地位独特,自觉身体虽然渺小,然精神伟大而崇高。甚至,光用精神一词还不足以形容万物之灵的优秀品质,又有了灵魂、智慧、思想、心灵……一旦发现自己的头脑无能为力,就各种不自在。丝毫未发现自己的执着、矛盾、自负。此处没有贬损书中精神病患者的意思,他们只是在思考——这一点就足够赢得尊重。

其实恐惧未知再正常不过了,它推动了人类文明,但没必要心为其役。

请顺其自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

他们,是一群危险的人,至少在世人眼中是这样。

作者不是一名专业的医师,但这并不妨碍他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他的对象——精神病人。无疑,这是一个生僻而又新鲜的人群,可贵的是:在我这名读者眼里,作者虽是出于好奇的心态去了解观察精神病人,但却没有用猎奇的噱头叫卖营销其中的病例。在作者眼中,他们是可接近的,可理解的,可共处的。

我的妈呀?这不都是哲学家才想的东东吗?原来精神病人也在想!

恭喜你,答对了!事实上,书中精神病人的所思所想,和很多哲学大牛们不谋而合。但重点是:当你倾慕的某美女mm,因为和张曼玉穿同一款式的裙子而雀跃不已的同时,你鄙夷的某精神病gg,却在因为和柏拉图思考同一款式的谜题而身陷囹圄。

精神,就是一个危险品。不是吗?在一个“现代文明极大丰富”的时代,世人每每嘲笑“精神病人”,却鲜有对“物质病人”侧目。是我们在否定精神病人,还是精神病人在嘲笑我们?当我们向物质世界需索无度的时候,我们也将一群意识奔逸的异见分子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感悟解读

我现在的名字其实并非我的本名,而是派出所在登记名字时错误的产物,为了在上学时避免麻烦,只好将错就错用到今天。大学以前的同学还都知道我的本名,而上大学后则就极少有人知道了。我在大二时遇到一件非常离奇的事情。在一个二十来人的小班。

英语。

课上,我的那位英语老师上课有点名的习惯。在学期中的一堂课上,老师按照惯例点名,按顺序点到我时却喊了我的本名。我十分惊讶,以为是老师把相邻的名字看混了或者随口喊错了(我的本名和现在的名字的两个字读音差别很大,不会听错),当时虽惊讶但也没有太在意。可是,在那个星期的第二次英语课上,那位老师点名时又叫了我的本名,这次我再也无法按住自己的好奇心了。老师的名单我见过,我的名字并没有印错,而且之前点名一直都是点的我的注册名字,而我也从来没有把本名告诉过大学同学或老师。一次可以算是口误,两次就无法解释了。下课时我特意跑到老师那儿去看了下名单——没错,是注册的名字,上下左右也都没有任何同学的名字带有我的本名的那个字。不解的我问老师为何连续两次点了我的本名,那位老师显然也很惊讶,他压根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从来不知道我的本名。留给我的,依旧是个谜团。不过,自从我问过老师后,以后点名就又回归“正常”了。

之所以提起这个陈年往事,是因为最近读了高铭写的《天才在做,疯子在右》一书。远在美国的好友杨从网上买了这本书,辗转寄给我,并强烈推荐好好读。这是一本写精神病人的书,我之前对这个领域并没有关注过,但看了几篇后却立即被吸引住了。在连续一周的晚班的空隙,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也确实给我留下了极大的震撼。

我们这些自诩为“正常”的人,一直认为精神病人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们自己建立了一套判断一个人“正常”与否的标准用于划分社会上的人,可这套标准并非如法律法规一样是经过民主程序产生的,也并未考虑那些作为少数的“不正常”的精神病人的意见。这些少数人一旦被判为“不正常”,就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而作为少数的他们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作为多数的“正常人”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异类标签,并接受治疗改造。可是,看了高铭在这本书中所收录的近50个“不正常”的精神病人的案例之后,至少目前仍出于“正常”阵营的我不得不开始对这套判断正常与否的标准存疑疑问,或曰质疑:这个标准本身或许就是错误的。大家都认为我就叫现在的名字,但却不知道这个名字其实是个错误;大家都认为我大二英语课上那位老师连续点错了我的名字,其实他的“错误”恰恰是百分百正确的。

著名科幻大师克拉克爵士的克拉克第三定律即为: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在大学快结束时,我读到了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这本书同章诒和的书一起给了我在思想上至今为止最大的两次颠覆。章的书颠覆了我在许多年来的文科教育中学来的历史观,而曹天元的这本书则颠覆了我的世界观。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

教育中,我原本坚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法的基础。但曹天元的这本书中记载道,物理学家波尔曾对“世界从何而来”这一问题给出了新的答案——用量子物理学来看,世界就是“无中生有”。初看来,波尔的这个答案太不可思议了,简直与魔法无异。但波尔显然不是一位魔法师,他是量子物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这一解释有着确凿的事实依据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再如,物质论认为意识源于物质且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质。想必很多人都在政治书中读到过对六祖惠能那句“唯心主义”

名言。

——“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的批判。可是,量子物理学理论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观察者”可以直接影响物质的客观存在。“薛定谔的猫”、“测不准原理”,这些都是颠覆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科学理论。在此书“四维虫子”一篇中,那位17岁精神病少年提出的“四维生物”理论看似绝对唯心,但却也完全可以用量子力学理论加以解释。“你可以想象得出来,跨越。

时间。

地看,我们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虫子怪物,延伸到好多地方。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虫子。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来结束。”在这位少年看来,我们不能以人类存在连续性来认定时间与我们的存在同步,而是要从时间地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在他看来: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根据现在的理论,平行宇宙并非没有可能。若平行宇宙是真的,那么真的如六祖惠能和那位17岁的少年所言,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存在”,不过是无数个我们如虫子般在时间面前蠕动的结果。人的存在可以化为24帧/秒的影像,而反过来,24帧固定的影像也可以重现为1秒的活动存在。

震撼之外,书中一些精神病人的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读后禁不住唏嘘与感慨。

“我宁愿自己是那些干枯的尸体,我宁愿在什么灾难中死去,我不愿意一个人那么孤独地等着……找着……但是在梦里我就那么等着,我总是带着那么一点点希望等着,可是,从来没有等到过。每次视线里移动的都只是冰山,每一次耳边的声音都只是海水,每一次……”

“每次梦里我都在房顶上向远处望,拼命想找到任何可能的存在,我曾经翻遍了那里所有房间找望远镜,我想看更远的地方是不是还有同伴。如果有,不管是谁,我会付出我的一切,我只想不再孤独……那是刻骨铭心的悲哀,那是一个烙印,深深的烙在欣赏!我想尽所有办法,却挥之不去……”

读了上面两段文字,我也要扪心自问:如若是我,我“能理解星球上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感受吗”?我不能。

还有,在“永远,永远”一篇中,在那位老太太的世界中,他的丈夫一直好好的活着,并没有去世,他们每天依然如过去一样生活在一起;“盗尸者”中那位动力机械专家为了复活去世的妻子,数年间盗取20多具尸体,用自己的知识做实验,只是为了“再给她一次生命……想她能活过来,不管什么样子,只要是她就好……”这位“病人”和他的妻子在大学里相识相爱,十二年间从未离开过彼此。逝去的妻子不远离开他,他则永远属于妻子。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他们之间这种跨越生死的。

爱情。

又有几人能够理解。

根本没有什么“正常”和“不正常”。一切的一切,不过是——。

红尘颠倒。

2

页,当前第。

2

1

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像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段话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会细细品每篇文章,每句话。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天才,他们是敢于把自己的突出的差异表现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异类,就会被称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异,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爷爷,给他讲了灵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还说通了身边人一起相信。

“万一只有灵魂知道呢?”

灵魂这个东西,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为当你感受到了你没有看到听到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是灵魂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神经病,而非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病,而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参悟。

读后感姗姗来迟,有时候心事很重的时候也会看几章节,暂时忘记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和疯子的距离有多远?也许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不被人理解,逼久了或许就成了疯子。

高铭的这本书正如他所说,有案例的基本还原,也有自己的整合,整本书亦真亦假,有些观点你还确信有道理,那么是不是自己也是精神病?你不信服活着没听说过的观点,就当开眼界了,不能太较真,太较真了或许自己真的变成疯子了。个人认为这本书包含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把它当成心理学小说也可以。

合上书,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如下几个观点:"四维虫子、多宇宙论、感觉的存在、精神的强大、量子物理",这些是我第一次听说,开了眼界。

一,撒旦恶魔存在的意义。

"我信奉恶魔,那又怎么样?自甘堕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对比,就没有光明。人的高尚情操也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就只能是卑微的、肮脏的、下流的!有人愿意选择神,有人愿意选择恶魔!如果这个世上只有天使,那就没有恶魔了,就像这个世界只有神就没有神一个道理。我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此!”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存在,世上才有那么多的杀人犯,才有那么多自甘堕落的人。思想决定命运,思维限制人的发展。改变思想,才能改变命运。

二,感觉的存在。

在"苹果的味道"这则故事里,这个人先是找到了感觉的存在,后来体味到精神的存在,再到后来尝了苹果的味道,回到了精神和肉体的统一。那些佛教大师的闭关修炼,不吃不喝也是为了寻找精神的存在吗?个人比较认同关于"感觉的存在"的观点:"感觉这个东西,很奇妙,当你被各种感官所带来的信息淹没的时候,你体会不到感觉的存在,至少是不明显。感觉其实就像浮在体表一层薄薄的雾气。每当接触一个新的人物或者新的事物的时候,感觉会像触角一样去探索,然后最直接地反馈给自己信息。"。

三,角度问题。

孩子的角度和成年人的角度不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最真实的,在他们眼里大自然有生命,树木会说话,鸟儿会唱歌,河流会跳舞,石头会变形……是成人正常?还是孩子?很多时候成人的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不是有些孩子在家长不认同他的观点后,走了另一个心理极端,就会变成精神病人。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看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在孩子眼里,或许不存在,因为他看不到,他能看到的只是他的视线范围内的事情。蹲下身个孩子交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四,真正的世界。

引用书中的观点,要"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五,迷信or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不会动摇的,哪怕没有神都不能影响自己的坚定,这才是信仰。真正的信仰,能包容所有的方式,能容纳所有的形式。只有迷信的人才打来打去呢,整天互相叫嚣:你是错的我才是对的,你是邪道我是正途。这是迷信,不是信仰。”我一直纠结什么是迷信,什么是信仰,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迷信的人整天说自己的信仰是正宗的,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而真正有信仰的人似乎能够包容,不争辩,你信你的,我信我的,不去强行传播,拉帮结派,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

这本书评分很高,后来买来在两天之内迫不及待看完。说实话,我很怀疑群众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是否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秘主义的猎奇心态。说白了,也许我们只是被各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所折服,而并没有深入思考到精神病患者以及这个群体对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

作者通过录音笔和做笔记的方式,包括司法,医院等途径对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解”。其中病人对于高端学科(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的侃侃而谈让作者--高铭觉得对方的学识和眼光远超常人所能理解,或者有的病人对于部分边缘学科--玛雅文化的极致研究,包括破除一些关于玛雅文化的谣言,又使得作者以及部分读者更加“钦佩”这些精神病患者。必须承认,高铭在这四年的记录以及后续整理成书的过程中大多保持了相对保留和质疑的态度,非常科学和客观,但是这仍然抵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方-是-疯-子。每个人都有些许轻微的精神病,但是疯子的不同在于他们大胆甚至是不顾后果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正如达利所说“我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没有疯。”但是达利仍然是疯子,因为他的画即他的言。如果仔细看达利的画,魅惑力甚至超越一个身材高挑美艳的美女图片,这种疯子的引诱,高铭称之为“邪教教主的潜质”,蛊惑群众,煽动人民情绪的能力---而这典型的代表,即是广大读者对于这本书以及书中记载人、事、物的痴迷与吹捧。事实上,这样的痴迷我相信大多是叶公好龙,如果我家里突然出现这么一个逻辑缜密,价值观颠覆传统观念的仙级人物,天天不知疲惫地告诉我“你是过去,亦是现在,更是未来。”要么我会臣服在他的逻辑辩论之下成为追随者,要么干脆找一块豆腐撞死。更讽刺的是,大部分的读者也不会真正出现在自己生活圈子中的疯子保持尊重和敬仰的态度,而对文艺作品和书中提到的“疯子天才”无比崇拜。

另外,正如歌德所说,也是高铭在书中引用,“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他有所保留地将信将疑认为这些精神病人可能预言了包括“女人是外星人”、“细菌创造人类文明”、“鼓吹部分人类返回自然生活”等等非常有诱惑性甚至充满魅力的言论的正确性。在未来,他们也许是对的,也许我们才是疯子。但是让我恨不得加粗并且亮化的一句话,必须强调:证据是支持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典型的例子就是,亚当斯密曾经在国富论中强调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条件从而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证据---统计数据,即通过统计小小的钉子制造商生产在一天之中产量---究竟是专业人士生产多还是包揽一切生产环节的“多面手”产量高?显而易见的统计数据奠定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可惜,当我们在被这些神乎其神的言论惊得目瞪口呆的时候,却鲜有人去继续用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法去上下求索,而仅仅是听一帮疯子去滔滔不绝地“胡说八道”。

最后,和许多半宿命论和混沌论者一样,我不完全相信科学,更不会轻易相信从a到b的因果关系,那么,对于《天》中所提及某些观点,比如“物质的尽头是精神”“在无限的时间中我们可以先死去再出生,先吃到鸡蛋再打破蛋壳”等等,和作者一样,持质疑的态度----不会太在意,但是有朝一日得到确凿的证据(可惜对于混沌论,必然即偶然),便会至死不渝地坚信。正是因为人性如此的谨慎和客观,科学家们才会慢慢用他们的宗教---科学去帮助人类更多了解这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于是我决定读这本书了。初看几页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他们的一些观点是常人所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但是他们想到了。这些人里面,他们大多数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不是物理学家就是生物学家,要么就是历史学家或者哲学家,他们有着常人难及的智慧,但是可能因为他们研究这一领域太专注了,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于是就成了人们口中的疯子。

其实,天才和疯子的定义,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标准,甚至没有什么界限,只是对于常人而言,是否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和习惯,但大多都是在大众所接受的范围内。

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当作百科全书来看,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太多领域了。有物理学,有生物学,有心理学,有哲学,有医学,有历史,甚至有神学......然后我发现,这些领域其实都是相通的。我是个求知欲比较强烈的人,看到这些自己从所未闻的知识时,觉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议。但同时我又觉得很满足,很充实。尤其是量子物理。读完这本书以后,觉得中学时学的那些快要忘却的知识,突然间又回到了我的脑子里。

不过,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作鬼话连篇来看,因为这里面讲的事太玄幻了,那些是从未接触过的观点和想法,听起来像神话或者变魔术。哈哈,不过,真的很有意思。

精神病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要去向何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最终又会变得怎样?空气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我想,可能也只有他们才会思考这些在正常人眼里不足挂齿的东西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与其说是国内第一本记录与精神病人访谈语录的书,不如说它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

本书内容是作者高铭历时4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自己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门等机构,对这群“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加工、整理而来。

书中内容分为多个小故事,故事之间没有关联性,内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是这群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如果你按照这群人的逻辑去推理,那么这也将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如:梦的真实性,她整日生活在恐惧中,不相信任何人,她的恐惧来源于她的梦境,她记得她从小到大的梦境,梦里的生活和现实的生活基本一样,随时间流失,后来她逐渐接受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梦境生活。梦境中有一位影子先生每次拉着她跳楼,而且影子的先生的五官,还在不停变换着形状,仿佛很多人的面孔。看到这里,我身上也仿佛冒着一股寒气,如果我是她,我也会恐惧。

又如:超级进化论,她觉得我们从胚胎时期起,就已经微缩了整个进化过程。胎儿寄生在母体内最开始母体不适应,后面胎儿就释放出化学物质让母体认为胎儿是个器官,躲避了免疫系统的追杀。

人类之所以进化得这么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进化的大脑。有了优质的大脑,我们就不需要獠牙,不需要尾巴,也不需要游泳,不需要夜视,同时我们还可以藐视周围任何生物。

今后的人类,因为大脑进化更高级,于是她大胆推测,会有很多器官退化,但是都无所谓,嘴巴可以变成吸管,只要食物是流质的;眼睛可以更小,因为不用警惕周围的环境;手指可以变成多个,方便打字,腿可以更小,因为油门刹车全用手解决,脖子要更粗,这样才能托住那个大脑......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好开心啊,和书中的精神病人一样,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再如:人间五十年,她精通与预测有关的一切,四柱八字、星座等。她讲着讲着,她的很多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她觉得她能窥探未来只是某种统计学,就像一颗熟透的苹果必然会落地。命和运,交汇在一起就是命运,你的性格和选择、机遇和胆识,虽然选择和机遇有变数,但是它们会交在一起,形成一个必然的点,很多点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人的命运。绝大多数这种变化会很小,但往往这种很小的变化却对未来有深刻的影响。从很小的一个点开始,一毫的偏差,整个人生完全不同,正所谓:一念之间,万物生或死,一芥之间,宇宙存或灭。一切变化,有时候只是始于那一点点。

她有段时间为此迷茫,不过后面,她就想通了,如果你因为一句话而坐享其成,那么即使机缘巧合得到了什么也会从指缝中溜走,因为你不配拥有它。如果你对未来渴望恨不得从喉咙里伸出一只手去抓住它,那么你得到的往往超过你的期许。

最后她说,命运,很多时候掌握在自己手里,人间一世50年,不要为了活着而活着,要为梦想而活。看完这个故事,我也相信,命运,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注定的,但实际上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这群特殊人群的故事,如双子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觉得过世妹妹的灵魂附在自己身上;还有一个患者的关节站立法,他认为只要找到关节的节点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包括自己的血液的流动和血小板的聚集;还有一个人他能预见未来,他说了很多关于他预知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他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他却只能疯狂、无奈、绝望和疲惫,事后,作者问了他的主治医生是否相信,医生说他信;生化奴隶中,这个病人每天会洗n次手,而且必须用各种杀菌的东西洗,不计代价的洗手,因为细菌很强大很危险;还有一个人转世了很多次,记得前世发生的很多事情......

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我是正常人,里面的人是精神病人这种心态去看的,可看着看着,固有的观点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里面的内容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玛雅文明及预言等众多领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宽广而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虽然我们深处这个世界中,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能感知到其中的一点点,更多的事我们一无所知。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了解的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相反,你了解的越多,你质疑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当有人问作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会出第二部吗?作者说不会。

因为好奇,作者决定接触这群人,而四年之后的某天,作者决定结束,停止这种因好奇而引发的接触。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其实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挺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前几天看完这本书后,没有想着写什么观后感的,但是今天实在是闲不住吧,不能什么都不干啊。

这本书的主角(作者)在采访精神病患者后写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是真的厉害,因为你长时间和精神病患者接触,可能会被影响,书中也有作者记录下的一句话是:“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负责你迟早会疯的。”

在这本书中发现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维逻辑和世界观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采访一位女患者时就被这句话给深深的震慑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给作者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句话也成了这本书很出名的一句话。

书中采访的患者什么样的的人都有下至平头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学生和公司老板,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逻辑真的让人怀疑人生,思维逻辑之强想法之惊奇,但是你细想一下那些逻辑都说的通。

书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疯了,还是说像以前地心说和日心说的那样,想想太可怕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今生只若、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