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2023年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7篇)

2023年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7篇)

作者:灵魂曲 2023年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通用17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和风格作品的写作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这八个铮铮大字,就可以看出习认为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具有非凡意义。之后在多个场合都谈到了弘扬中国精神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真知灼句的把中国精神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阐述清晰。对于正积极实现中国梦的中国人,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要且重要。

一、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当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时,便把弘扬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一并提及。中国人讲精气神,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国精神”的凝聚。中国精神可以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两个方面,它是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牢固精神纽带和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1、中国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凝聚圆梦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确的认识民族精神,既要要反对错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又要抵制“普世价值观”指导下的脱离了主权和本国实际的民族主义。我们提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新胜利的历史进程中,培育了一系列的精神力量,极大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内涵已经极其丰富,并将继续不断的丰富下去。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的时代也孕育出新的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改革探索中,又摸索出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论何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是中国民族团结统一,共圆“中国梦”的催化剂。

2、中国精神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开创圆梦的路径。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反思的民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很快就找到并把握住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实务真、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并深深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注重改革创新,经济社会进步得就快;什么时候封闭保守,经济社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近代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封闭保守只会带来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失独立发展的根本前提;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探索和成功又昭示给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包括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和制度的创新,才能保证持续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改革创新,探索出更多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众方面社会主义事业的康庄大道。

我们所强调的中国精神,内在的包含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个方面。这里的时代精神,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和前面所述的民族精神精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国精神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互补互促,交融贯通。

3、中国精神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提供圆梦的高层次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30多年。在中国经济建设屡创辉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心态变得功利。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只能说明中国物质层面的快速发展,但在精神层面,我们还不能成为巨人。中国正承受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某些信仰的缺失、精神不振的恶果。正像习所说的,要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德国军事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惊人的作用。”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就是明证。在当下,能把13亿多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万众一心干事业的,正式中国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推动下,“梦”的实现终将在不远的未来。

二、投身实践,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方能实现“中国梦”

有梦是美好的,实现了的梦才是真实的。不仅个人需要美好的梦想,国家和民族也同样需要远大的梦想。给我们勾画出中国梦的美好前景,需要我们投身实践,变成现实。因此,实现中国梦,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要求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的积极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1、用中国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中国精神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发挥中国精神的作用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中国精神的弘扬光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号召全社会全体中国人积极践行之。核心价值观是党的领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伟大中国精神同样非常重要。一是因为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存在众多互通之处,二是因为弘扬中国精神本身就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弘扬中国精神也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各方面精神的培养,也提出和创造了一系列具体形态化了的精神。这些精神能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何大力弘扬中国精神领域,也还有许多值得加强的地方。我们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就必须要弘扬中国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的过程中,实现路径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保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新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的头脑。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需要共产党人的带领,但真正的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要在全国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活动,增强弘扬中国精神的自觉性。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更加自觉地弘扬中国精神。第二,强调精神作用,大力宣传中国精神。如前文所提到,我国当前所取得的重大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精神层面的欠缺也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对于很多当下的中国人,盲目的追求物质享受,贪图一时的享乐而放弃了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理想的大有人在。因此,应当借助于中国精神的宣传,强调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精神的重要作用,教育人民拜托短浅的物质追求,追求更高更理想的精神境界。坚决贯彻党的提出的“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和载体宣传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精神导向。第三,把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起来,勇于实践中国精神。河有源泉水才深,人有精神干劲增。有理想、有信念,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功崇惟志,业广唯勤。伟大精神激励实践,实践体现伟大精神。正是这种实践和精神的辩证统一,不断谱写出实现中国梦的华丽乐章。第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求真务实,用中国精神指引努力实现中国梦。再美好的梦想,没有实践也只是空想。美梦成真,要靠奋斗,要靠实干。所谓的实干精神,就是倡导的“钉钉子”的精神,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浮在“表面”,而要钉到“里面”,做到入木三分、锲而不舍。做任何事情,有了钻劲、拼劲、韧劲的实干精神,事必责实、功必责实,我们就能以务实作风兴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热潮。

三、结语。

总之,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虽然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来自于各方面的困难,但我们首先要有必胜的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已经确立,在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在精神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把中国人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融入现代化进程,中国就一定能生机勃勃的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中国梦”,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任晓驷。中国梦:谁的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2]刘戈,舒泰峰等。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eb/ol]。新华网。2013年03月17日。

[4]颜晓峰:中国精神激励中国梦想[n]。光明日报。2013年04月23日。

作者简介:缪文武,男,昆明学院讲师,1979年10月出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法学研究。

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

[摘要]实现中国梦,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能靠任何别人的恩赐。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任何别人的阻挠也是徒劳的。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期望。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梦中国精神。

中国人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奋斗。

一百余年来,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和奋斗。这也是中国精神不断得到弘扬和凝聚的历程。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中国人。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土被宰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宰杀,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寻求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之道。从此,历经奋斗、失败、再奋斗,终于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共和国。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又历经艰难曲折,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精神始终是贯穿在这一百多年历史中的一条主线。

中国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一是爱国,二是革新,近代主要表现为变革、革命,当代主要表现为改革创新。

中国是一个小生产的大国。小生产的弱点是眼界的狭窄和处境的分散,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但是中国又是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为爱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长期的交往、交融构成了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当代道德建设都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爱国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尽忠报国”受到普遍的景仰,卖国、祸国、误国则受到广泛的唾弃。每当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种爱国精神就会最强烈地迸发出来。顾亭林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迅速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人们认识到个人利益同国家民族利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世说新语·言语》)国家好了,个人才能好。个人聪明才智的价值,只有在为国效力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充分最有意义的发挥,报国的青春才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正是这样的精神,使无数仁人志士,在国难临头之际,发出了“苟利国家生死已”(林则徐语)的誓言。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全国上下亿万民众迅速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一盘散沙变成了坚强的力量,变成了血肉铸成的新的万里长城。共同的伟大目标、共同的中国梦,使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各种不同的主张都能够得到磨合调整,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共识,共同奋斗;使每个人、每个局部的努力奋斗,能够汇聚成浩浩荡荡、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最高追求,中华民族长期优秀的道德传统随之得到新的生发,发出新的光辉。适应新的时期需要的革命道德迅速形成。无数为实现中国梦献身,作出贡献的志士仁人组成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璀璨群星。

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始终历久弥新,引领着中华民族的灵魂,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不断地与时俱进。商汤《盘铭》说:“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系辞下传》亦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地革故鼎新,才能永葆青春。几千年来的中国,实际上处在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发展进步之中。其中也就包含着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近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不变法不足以图存”,通过革命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程。当代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改革创新。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特征。

实现中国梦,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努力奋斗,而不能靠任何别人的恩赐。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奋斗,别人的任何阻挠都是徒劳的。《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靠得住的就是自力更生。相信人民,相信人民自己的力量,就要打破束缚这种力量的障碍,打破束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创新的要义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包产到户解放了亿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工进城迅速提高了亿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劳动创造世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的劳动创造。改革创新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就是树立了以解放中国人的生产力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从而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同时也就要更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以勤劳勇敢著称的中国人,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劳动创造的能力、劳动创造的成果,总体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我们当前各种伟大成就的根本来源,也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信心依据。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期望。理想的确立,在人生价值体系中起着引领的作用。正确的理想目标有利于各种道德规范的形成和互相协同,是各种正能量最重要的源,泉。古人说:“志当存高远。”正确人生观的确立,从立志开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语),“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语),就自然和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贪图享受、因循守旧、不求进取划清了界限,就能够永葆朝气,不断地进取。

实现中国梦,把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同国家、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不但为个人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充分的机遇。每个人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各种不同的支持,同时也以自己的劳动向他人提供各种服务与支持。这是一个协力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然体会到,越是能与他人沟通、理解、协调、互爱、互助、互利、互让,越是能够得到更多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群体和集体之中,为群体和集体作出的贡献越多,我们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这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梦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了。但是,前途仍然多艰,需要克服的难题仍然甚多。继续发扬中国精神,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永远朝气蓬勃,不断走向胜利。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伦理学界的光荣任务。

中国电影精神艺术论文

昨日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我国故事片产量、全年总票房、全国银幕总数、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全国放映总场次等关键数据。各项数据相比,都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

出席《报告》的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年才公映300多部影片,跟美国、日韩等国相比还相当有限。以目前的韩国为例,每年公映的新片数量多达千部上下,约为中国市场的3倍;可他们的银幕总数只有中国的1/10。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透露,截至目前,内地的银幕总量已经突破27000块,接近了美国市场的70%,“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时间,就使电影票房战胜了百亿大关,昨天看数据,我们的电影票房达到118亿,银幕数量达到27000块。”

而按照目前平均每天10多块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银幕总量有望在年内突破30000大关。

电影大数据。

影片产量。

618部。

公映数量。

259部。

全年总票房。

296.39亿。

54.51%。

银幕总数。

近2.36万块。

银幕数增长率。

29.67%。

全年观影人次(城市影院)。

8.3亿。

观影人次增长。

34.52%。

全年放映总场次。

3875.58万场。

放映场次增长。

37.81%。

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论文

熊人!我的理解意思是没能力,让自已及周围的人受尽了苦难!但是今天我对熊人有了另一个理解,在艰苦的生活中仍能坚持开拓的能人!这一幕的变化发生在中街新东北影城的中央播放厅内,大屏幕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精神让我热泪盈眶。

“人的肚子里没货,就谈不上尊严!”,记得这是现代拍《一九四二》时电影人张国立用自己忍饥挨饿的体验换来的真切感悟、获得的人生哲理。看到上个世纪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这里的百姓在村的近百里范围内,树叶、甚至树皮也要剥下来添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吃不上饭,让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的故事,我的爷爷正巧赶上了这个时代,那会他和叨咕最多的一句话,现在的孩子幸福喽!爸爸妈妈在生气的'时候也总会说,这要是把你搁在过去你试试!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的反应是烦,甚至还会说时代不同了那些都过去了!

自从独立生活以来我便觉着这些话我越加的理解,在影片最后一刹那,伯延公社人面对周总理谈起真实的情况,无人不落泪无人不悲楚,他们在生活面前真实的做了把熊人,又在生活面前真正的当了把“熊人”,整个故事真诚两字让我体会深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周总理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他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难怪看上代人或上上代人他们一谈起周总理都有些声音颤抖,有的甚至见都未见过周总理,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深刻又用家喻户晓呢!看过这个电影,我觉着是周恩来总理的中国精神感动了世人,这样的好总理百姓面前无困难、苦也是甜。

看过了整篇我觉着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虽然仍面临着很多很多的困难,现在的社会更多的出现了浮燥、攀比,竞争和诱惑,但是在最基本的生活面临危险的时候那都是空无,想想过去再展望下未来,我想!把握住传统的中国精神,亲,也许你会更幸福,不信你试试看!

中国电影精神艺术论文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20,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中国的抗疫精神论文

抗疫,是一个流行语,该词于2020年入选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和外交空间。当前,大庆油田经过60年的开发,后备资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稳产难度持续加强。大庆石油人通过围绕“加强党建、科技创新、拓展技能、狠抓生产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不断挖掘、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力推动大庆油田持续稳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继续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能源战略;稳产。

1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产生的背景。

1949年新中国建立,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全国石油产量只有12万吨,全国需要石油1000多万吨,基本全部依靠进口,物资也及其贫乏,外储资金基本全部用于购买石油。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或缺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1958年中苏开始交恶,大批苏联专家撤离,实施技术封锁,国外资本主义国家打压新兴的中国,国内正处在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大浪滔天中,国家建设和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川中石油会战的失利,让刚刚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又处在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石破油出,惊天一喷,喜见工业油流,宣告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国外石油界流行的海相生油论,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性转变,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节,王进喜作为劳模来到北京,看到长安街来往的汽车都背着大气囊,羞愧难当、伤心落泪,誓夺拿下大油田,再来北京报喜。1960年6月1日,大庆首列原油外运,从发现到外运,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开创了开发世界级大油田的历史记录。

2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

能源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和外交空间。一座油田的寿命大概二三十年,大庆油田作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经过60年的开发,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总体效益逐步下滑。油气勘探己转入低、深、难领域,长垣进入“双特高”,综合含水率达到94%以上,外围面临“三低”挑战,深层气进展艰难,“老问题”叠加之多前所未有,新问题解决如同滚石上山。要想持续稳产,难度极大。稳产极其重要,考验极其严峻。能不能继续稳产,是对全体大庆石油人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严峻挑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稳产是大庆石油人最大的政治和大局。面对日益严峻的稳产形势,大石油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围绕“加强党建、科技创新、拓展技能、狠抓生产和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五轮并驱”全力服务油气,推动大庆油田持续稳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继续奠定坚实的基础。2018年大庆油田完成油气当量4166.8536万吨,目前仍保持着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的世界级水平,仍然占据着中国石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的份额。大庆油田依旧“老当益壮”。

2.1立足基层、强化党建促稳产。

团结带领群众、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会战时期的“员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就有多少泥”发展起来的“三基”工作,是大庆油田的优良传统。始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涵养基层战斗力。一方面以筑强堡垒、当好先锋为目标,加强党组织建设。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设立三联型党支部,从上到下将不同岗位党员编入一个党支部,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机关党建与基层党建有效融合,促成了一个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执行力强的战斗堡垒。一方面以凝心聚力、创新创效为目标,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堅持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建立以职工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点和职工小家为网络的三级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开办员工创新大讲堂,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等活动,为员工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以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机关基层有机结合,融入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完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代“形”的重塑和“神”的重铸,构建了有利于保障大庆持续稳产、有利于企业持续深化改革、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党支部,这些党支部承担起新的使命,焕发出新的精神状态,在伟大梦想的引领下,开拓创新,勇于变革、永不懈怠、团结奋斗,为油田稳产攻坚克难、保驾护航。

2.2立足实际、科技创新助稳产。

资源有限,科技无限。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若要保障大庆油田稳产,希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根本也在科技。大庆石油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坚持科技进步和不断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直坚持“往远看、往前抢”,充分发扬“三超”精神、工匠精神和钉子精神,重科技、讲创新,按照油田需要、重大配套、生产急需和长远储备四个类别,实施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联合攻关,群策群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着力解决制约勘探开发的瓶颈难题,科技攻关加快“新陈代谢”,既要把原有的优势开发技术做到极致,保持领先,又要找准差距不足,紧跟前沿。一大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油田发展的不竭动力,多项研发成果打破国外垄断,荣获国家和集团科技进步大奖。

2.3苦练技能、拓展能力保稳产。

大庆油田位于中国东北部,四季不分明、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一半夏季,一半冬季。夏季暴雨连天、道路井场泥泞湿滑,抬仪器时往往一脚下去,就拔不出腿。冬季漫天大雪、地冻三尺,零下二三十度施工属于常态,而夏季和冬季正是测井施工最繁忙的时候,时间紧、任务重。要想高效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这些严酷的环境因素,必须战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年的经验孕育出了“七分准备.三分生产”的生产理念,建立了一套指挥灵、行动快、制度严、抓的狠的生产组织系统。一方面在信息掌握上下功夫,采油厂、钻井队与各技术服务公司并网共享生产信息,及时了解采油厂生产计划,时时掌握钻井队施工井型和进度,因时、因地、因井,科学合理安排生产;一方面在生产准备上做文章,各项工作提前就位,项目列全、风险吃透、时间定准,不出纰漏。另外,生产指挥靠前站,工作重心不断前移,生产现场与机关后勤无缝衔接,一切以井为中心,围绕优质服务转,“白+黑”“5+2”,领导24小时轮流值班,手机24小时开机,生产调度24小时值班,保障队伍24小时待命,形成了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主动出击、主动攻关“五个主动”服务精神,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快节奏、高效率的技术支持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优质服务。

2.5搭建平台、培养人才保稳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油田始终把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一方面通过核心人才薪酬改革选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人,把经验丰富、有两把“刷子”且愿意吃苦耐劳的同志安排到重点岗位,给他们搭平台、铺好路,尽其才、成其才,推动各项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岗位业务技能要求,加强青年人才储备,强化教育培训和實践练兵,以技能竞赛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以考促训,以比促练。出台具体奖励办法,在薪酬待遇、评先选优、职称晋级、选拔任用方面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激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提高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锻造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人才队伍。

3结束语。

进入新时期,我们不断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使其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使其体现到新的发展实践中,把“爱国”情怀体现到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上;把“创业”激情体现到解放思想、奋发有为,一心一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把“求实”态度体现到严细认真、精益求精,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争创一流业绩上;把“奉献”精神体现到时刻以国家和企业利益为重,自觉维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局上。时代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大庆石油人准备在新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构建万里长城,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华美篇章。

参考文献:

[1]尹卓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代内涵[j].现代企业文化,2014(3):110.

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也是一个特殊的假期。这个春节假期,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旅游度假,而是“宅”在家里看新闻,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

有一天,我在家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广西梧州市一位88岁的老人捐款一万元,为抗击疫情献上一分力量,而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姓名时,老人拒绝透露。老人表示国家有困难,自己就出一分力,不用写她的名字,大家都平平安安就好。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隔离的是病毒,却隔离不了人们的善良与温度!在抗疫期间,每个中国人都献出自己的力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相信凭借我们的英勇与无畏、勇敢和坚守、牺牲与奉献,疫情一定会被战胜的,我们一起努力,必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摘要: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日益专业化对校长培训团队的要求越来越高。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它在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团队绩效,统一团队成员思想,激励成员行为,促进成员形成自觉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不可估量的作用。加强培训管理团队的团队文化建设成为关系培训质量,助益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基础和保障因素。

关键词:校长培训;专业化。

2.角色职责。相对完善的校长培训项目管理团队,至少包括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人(班主任),后勤项目统筹等几类人员。不同于常规的工作中人员分工相对稳定,校长培训团队人员常常会面临角色互换的情况,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可能是另一项目的班主任,根据项目的长短或班额大小团队成员数也会有不同。所以,必须规范角色任务,每类角色职责明确,责权利统一。项目负责人根据培训目标科学设置方案、课程、聘请专家并总体掌控项目开展和运行。项目管理人员做好培训前中后期学员的组织和管理,各项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办公室或后勤人员做好学员吃、住、行等保障。团队人员明确角色分工,各司其职,能有效避免相互推诿,形成合力,更好的保障校长培训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沟通机制。沟通促进理解,产生好的执行力。通过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紧密协作,各环节无缝对接。完整的沟通机制包括训前的项目解析、方案解读、人员分工、任务分解和动员,训中的项目的运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各自的工作开展情况、学员学习和生活情况、专家授课的效果、项目超出预计的困难,训后的项目评价、效果反馈、问题反思和经验总结等。项目负责人可根据项目长短、规模大小和培训团队人数多少选择正式会议和或灵活的如qq、微信或简单的碰头会开展沟通。有效的沟通,保证培训信息的共享性和真实性,化解各方在培训中出现的矛盾,促进项目成员的相互了解、信任与配合。

1.凝聚力。凝聚力是团队的核心。通过行政指令的方法,固然可以强化所谓的凝聚力,但是缺乏或者淡化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需求的强制命令下的凝聚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效率,但团队成员内心依然是散沙。對校长培训团队而言,首先要使团队成员明确团队共同的目标,这是凝聚团队成员的基础。其次,通过共同参与项目方案设计、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和建设等使成员获得参与感和专业上的价值感。通过研训结合、外出调研、参加同行会议等获得成长感。团队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共同参与和不断成长中,明确团队发展的大目标和团队成员的小目标的一致性,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的互相依托性,团队成员内发出对团队的认同感,团队也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2.公利心。培训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是促进他人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与成长的过程。培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是团队所有人努力和奉献的结果。培训中的资源,不管是专家和基地学校,还是宾馆和交通工具等人财物资源,均是共享状态,拥有这些资源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了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只有不断拓展、共享资源,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支持感,才能更有利于团队目标的达成。

3.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项目的顺利运行,是团队所有成员同心协力的结果。所以,团队每个人都要有合作的精神,如果不懂合作或者不去合作,就会削弱团队的战斗力和向心力,影响项目的执行和运行。要想取得好的合作的效果,成员要明确总体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及个人的角色、定位、责任及价值所在。成员间必须坦诚以待,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比如规则制定、项目规划、项目管理,每个人都有发言和建议的权力等。

员工的情感会影响他们的态度、行为和绩效产出,个体的情感可以通过情绪传染和交叉影响等机制形成团队的情感基调,团队情感基调一方面可能反过来对下属个体情感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进而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3]实证研究表明,团队成员的积极情感特质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和工作满意度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极的情感特质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和团队成员交换关系同时正向作用于工作满意度。[4]培养团队情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信任感。信任是团队文化的基础,也是所有关系的基础,它在增强团队认同感、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信任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团队领导对团队成员的信任以及团队成员对团队各种政策的信任。[5]校长培训团队中,要营造彼此信任的环境。作为项目负责人,要通过用人不疑、尊重、赞美、授权、激励、公平公正等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团队成员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信任别人,也感受到被信任。

2.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人都要在群体的相互关心、照顾和认同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缺乏归属感的人,就会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积极性差,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在校长培训团队中,无论是具有学科专业特点的项目负责人还是管理特点的班主任或后勤服务人员,其工作价值都要得到认可和体现,都要得到关心和尊重,都对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科学的管理规范和激励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自然而然会对所在的团队产生归属感。

3.责任感。团队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这种责任感,归根结底都要细化到团队个体成员身上,每个人各尽其责,最终构成团队共同的责任,这两者必须协调一致。方案设计和制作者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班主任精心做好班级管理、与培训学员建立良好关系,后勤人员做好各种食宿交通的安排,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项目才能顺利运转并朝向好的培训效果运行。

参考文献:

[1]任轶华.团队文化:组织凝聚力的基石[j].浙江经济,2016,(13):64.

[2]李更生.“理想培训团队”:走向专业化的培训者培训[j].中小学管理,2010,(2):9-12.

中国精神的思修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论文

古代文学是人类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物,具有历史的属性。它是受一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经由作家的体验感受而创作出来的,与历史、社会背景、人生遭际等紧密相关。因此,解读古代文学必须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将其置于它所产生的历史时代及社会人生具体的背景中,加以分析说明,给予实事求是的合理阐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文学作品有准确而科学的了解,才能还古代文学作品以符合历史真实的原本面目,索解其真意真韵,也才具有文学的真实性、科学性、生动性。

(一)通过探求字源来了解文化蕴涵。

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不仅是文学的载体,而且是我们祖先生活的生动写照。从文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窥见上古先民生活习俗的多方面情景。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对文字的探源及分析有利于了解原始文化内涵。“兴”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即众人合力举起一件器物的场面,是群体借助舞蹈以表达一种狂欢和欢快的体验,这样才能把握“兴”的托事于物的基本内涵,进而了解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周”在甲骨文中是田字里面有四点,田是田地,四点象田中密密麻麻种植的农作物,可见周民族的命名与农业密切相关。“史”字,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并把“史”和“事”字放在一起,“事,职也,从史。”王贵民通过对勘殷墟卜辞也认为“甲骨文中的史字大部分是事字的意义”,可见,在篆体字以前的文字结构上,史和事两个字是存在着渊源关系的,历史与叙事是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诗经卫风氓》这首诗中何谓“氓”呢,作品选只是泛泛解释为女子对男子称呼,那为什么《伯兮》一诗对丈夫的称呼用“伯”呢?其实朱熹的《诗集传》对这个字已做了初步探讨,“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如何之称也。”意为初次相交,女子还未了解男子身份和姓名,因以一个大概“民”来称呼。明代杨慎《经说》云:“氓,从亡从民,流亡之民也。”意即流动迁徙的人,氓是区别于本土居民的流民、外来人、外地人。这里用氓表示女主人公觉醒后对男子的鄙视。通过对文字的探源,对文学的理解更加生动和深刻。

文史不分家,任何文学现象均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如果不熟悉这种历史语境,一味孤立地讲述或研究文学现象,肯定会造成学术上以及知识结构上的缘木求鱼、苍白可怜或空中楼阁。袁行霈先生在《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曾经指出:“诗歌艺术不等于平常所谓的写作技巧,它的范围很广泛,制约因素也很多。就一个诗人来说,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等都起作用。就一个时代来说,政治、宗教、哲学、绘画、音乐、民俗等等都有影响。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艺术的奥秘。找到诗歌与其他文化形态相通的地方,着眼于横向的比较,可能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东西。见识广,采撷博,眼界才能高,诗歌艺术的研究才能不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范围内,而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更深层的意义上展开,同时研究的水平也就可以随之而提高起来”。[1]如《诗经》产生在先秦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下,三者共同产生于原始劳动和宗教活动,三者的共同着眼点是功利和实用目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三者是同时完成的。只有了解了这一历史语境,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诗歌的传统和《诗经》深刻的社会内涵。再如研究“铺张扬厉,劝百讽一”的汉代大赋,必须要了解汉代鼎盛时期的审美特征。过去认为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内容空洞的贵族文学,堆砌辞藻,虚而无征。如果把它放在汉文化的'大背景中我们就会发现大赋的意义不在于主观情感的抒写,而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感性体认和穷形尽相的描摹,它的突出意义在于鲜明地体现了秦汉之际,特别是汉武帝时代那种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等主流文化精神,体现了该时代那种感性、外向、宏阔、繁富、博大、豪迈、雄奇、巨丽等主流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这里弥漫着令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解读楚辞,我们必须把它置于巫文化的背景之下方能理解“飞升意象”、“香草美人”意象;研究建安文学必须把它置于那个“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时代中才能理解“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学特色。

(三)还原作家与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除了受历史大氛围的影响之外,不少作品是作家有感于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实或自己的人生遭遇,即为真实的感遇所触动而创作的。因此,解读它们必须要对作者的人格、气质、心理、阅历、教养、师承等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讲述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的家世与家庭对其事业理想和学术思想有深远的影响,他的青、壮年时代的三次漫游使他不仅考察了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而且对他的进步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形成以及丰富《史记》一书的内容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经受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在修史的过程中融入较重的怨刺成分,磊落而多感慨,具有深刻的见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讲授屈原时,有人对屈原之死的遗憾似乎大于其价值,认为如果屈原不死,他可以暂隐山林,像陶渊明一样独善其身;或者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而活,张显个人价值。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联系当时特定的环境、诗人的身份、人格、气质来审视屈原,而不应脱离时代,以今人的价值观去解剖古人。对屈原来说,他始终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避世隐居无异逃避责任,离开楚国则更是不忠不义,因此,他选择了与国同亡。两次流放没有让屈原去死,国家即将灭亡了,他才毅然投江,他的牺牲虽无法挽救楚国,但作为楚国的臣子,他的确作到了无愧于心。屈原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到震撼人心的高度。

对古代文学最大限度的历史还原使我们能生动可感地认知作家、文学作品,更好地继承文学遗产,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学习古代文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与历史对话,从中寻找古代文明与现代人生的契合点。古代文学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它属于遥远的古代,是古代人生的历史反映,但它又是作为“人学”的文学,文学是心灵的慨叹,生命的呐喊,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复杂的生命思考,文学是苦难灵魂的终极关怀。这是文学亘古不变的内涵,也是一代一代产生共鸣的基点。它的共时性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挖掘这些共鸣点,去追求那些心灵的震颤,撞击时耀眼的火花,使文学的春风吹绿心灵的沙漠。

(一)真情的感悟与真情的回归。

(二)文化的积淀和学养的提升。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华美的乐章,是文化中的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能了解自己,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生生不已,绵延不绝的根基和魂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受众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接受者,另一方面又是传播者,因此必须加深他们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学养。学养包括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学审美素养,广博的文化素养。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具备比较坚实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基础,能够了解古代文学发展线索,认识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评述古代的各种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定期检查,让他们积累大量的感性认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要提高赏析能力,比如讲《曹刿论战》,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所有的情节全部去掉,只留下故事,然后作一比较,学生们就会发现《左传》善于将事件情节化,而且情节之间的连接已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讲《史记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司马迁在这儿要加上一个“霸王别姬”的细节,学生会有更深入的思考与感悟,有人认为以美人为陪衬写出了项羽慷慨的末路情怀;有人认为染浓了悲剧气氛,让人更觉悲壮;还有人认为用美人为英雄刷色,更见其悲歌慷慨。讲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如果把澄江换成秋江好不好呢,学生们讨论认为还是“澄江”好,只有江水澄静,静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人文精神的引导及人格的建构。

人需要一个精神性的存在,精神是人类灵魂的家园。面对矛盾、分离、困惑的世界只有精神才能使我们淡定、超越和崇高。人的生命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撑,就会有疏离感和放逐感。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更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二字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就已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为个体生命人格的、修养的、精神的一种内在品质,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求真、求善、求美,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古代文学那丰富的人文精神能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暗示、引导,逐渐形成心理积淀,具有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形成质文相宜的人文素质,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

1.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指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品性。中国神话中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表现出原始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和忧患之思。孔子对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严酷现实忧思难抑,奔走呼号。屈原一生都在为“存君兴国”而上下求索,“岂余心之惮怏兮,恐皇舆之败绩”,历代文人墨客之忧国忧民,无不受其启迪。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忧烦,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以此来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强烈的进取心和“忧道不忧贫”责任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及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等,则更是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2.自强不息与人格尊严。

《易经》中喊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铿锵之声。古代文学的许多优秀篇章都强调了对自我修养的重视,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里,修身是根本,有了这个根本,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要培养的“浩然之气”是以德配焉,强调的仍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即便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也要求人们努力达到“含德以厚,比如赤子”。不仅如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对人们日常行为做出的具体规范“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则使得孝悌成为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谨慎、信用、宽厚成为华夏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劝诫人们要推己及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表现出一种和谐、体让的自我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更是强调了对气节、人格尊严的重视。这种主体修养通过内在的充实而达到个体价值的外在体现,表现的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取向。当一个人尽了应尽的责任,有了目标和理想,生命就显得充实。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走一条“目中有人”的人性路径,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命,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论文

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长经验和生活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事物接受速度非常快,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往多,同样,受到的困惑和诱惑也相应增加。所以,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人文教育相对匮乏、崇尚应用型知识的传播的当代大学,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富有学术价值,同时不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理》课程教学,使大学生群体信任、信服并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程的迫切任务,也是落实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2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的运用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原理》课程教学教材的多次改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点的误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教学深浅程度的错误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以下选取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2.1以人为本。

造成人本与民本混肴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汉语的演变中,人与民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把人民连在一起使用,而在中国古代,人与民是有着不同内涵的词;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观点缺乏更加全面的理解,主观臆断,脱离了马克思的原著。

2.2气论。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根据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这一标准,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教师们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时,从理论的历史发展角度,应当向学生介绍辩证唯物主义之前的朴素唯物主义。除了列举出西方哲学史中的泰勒斯的水本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理论之外,通常会举出一些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王充的元气说,再如王夫之的气本论。气本论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别的物质。气只有聚散,没有增减、生灭,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并把王夫之的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相提并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然而,王夫之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气,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气,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理论,根植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土壤,把他们进行简单的类比,是非常不可取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的本体论思想的一种发展,是对物质世界的组成、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解释。而王夫之的气论思想,不仅仅有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的某种层面的理解,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理解的发展和深化。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气,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气,有可能指向道德境界层面,甚至带有神秘主义或宗教意义。所以,虽然在某些层面上,中西哲学有很多相似性,但并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地意思去理解。

造成这种错误教学的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对中国和西方两种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当中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这也是由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大学才建立起来的。这些在学生高中时代形成的定式思维,有传统高中教材和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导向在发挥作用。

2.3矛盾。

讲解矛盾的概念时,教师通常会引入古代的矛盾典故进行解说。这个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是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然而,这个典故中,自相矛盾的是卖家对矛和盾的描述,体现的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并非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在形式逻辑中,有一个不矛盾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例如,小明不能既是小明又不是小明。但是在现实中,虽然小明这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仍然可以用小明这个静止的概念来称呼这个变化着的人。为了容纳变化,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把a理解成a和非a的对立统一。非a不断否定a,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变化。这更符合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5]如果在讲解矛盾观点的时候,不注重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论述中,不注重区分中国古典文化中概念的特殊性,会给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造成很大的偏差。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仅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资源作为工具价值来解释《原理》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3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鉴于当前的《原理》课程教学对中国哲学资源的运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回归经典,以本为本。

《原理》课程教学所用的教科书是20xx年最新修订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几经修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直接的途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但这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就没有逻辑和系统,相反,马恩的经典有很深的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除了马恩两人的思想之外,后人对马恩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苏联式的教科书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到李大钊为中国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我国自主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再到现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目前的《原理》课程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成熟,但也存在问题。因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的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一类经典,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避免片面化理解,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同样,当我们在教学当中引入了中国哲学的资源进行阐发时,一定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更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经典的语境。中国传统的哲学资源是非常讲究语境的。例如《论语》就是一部不仅需要了解其内涵,也需要学习其对话体的论述结构的文本;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人与民的内涵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经典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备课和教学研讨时注重将经典作为基础,充分地发挥经典原著的论述在课堂中的作用。

3.2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在被马克思主义改造。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界定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被用来作为划分中国哲学的标准。人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漫长的中国哲学史中,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仅有几个人,很多中国哲学家有时候似乎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有时候又可以被划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硬地肯定唯物主义,否定唯心主义,导致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理论变得一文不值。这使人们开始反思问题之所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向。一种是在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完全避讳谈及中国哲学,并且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另一种则强化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去划分中国传统哲学。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应当有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传统,发展的起源是不同的。对恩格斯的这种划分应当回到原著当中去理解,特别是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划分中强调了这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非所有时代;对学生的讲解也应当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中国哲学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只具有工具意义,实现中西哲学融会贯通。

3.3变革解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育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以学生为导向,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变革解读模式,引入一些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原理》教学既不因为过于理论化而变得枯燥不易掌握,又不因为为了迎合学生口味而失去基本的学术性和理论的深刻性。坚持这个原则,方法应当多元化。例如选取一些经典易读的文本,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原著,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一些新的发展的代表人物的作品,还有中国哲学中的一些重要经典论述,在学生当中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电影、动漫、漫画当中挖掘出哲学意味深厚的作品,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讲解;开展学生自觉地拍摄微电影微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中国当代文化,加强学生的参与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着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最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回到实践去检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范文【】

屈原说明书王维职业规划柳永工作黄庭坚一封信离职报告对策主持词我申请书感言物业管理,资料广播稿制度:寄语工作安排自荐信:语政治表现提案党小组辞职报告了整改述廉学习计划了复习方法排比句入党简章我影评活动方案。

中国精神文化论文范文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伟大的领袖_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_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弘扬工匠精神2。

中华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礼仪,文言文,科技等中分个孰轻孰重,我会毫不有的选择文言文。我为何出此言呢?其实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个惊人的成就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失败,甚至出现了血的教训:在这时为了延续种族,传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总会出现记忆的偏差,导致知识的不完整。所以人们学会了记录,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现,让许多千古名篇涌现。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记》,余味无穷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气的《望岳》。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遭到了排斥,即使现在她已经不是常用语,即使她较于我来说是那么晦涩难懂,都无法掩盖它的光芒。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任何对与错之分,只有繁与简之区,亦或者说它的价值与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中国语言文字一家,任何一个我们都不应放弃。

如今,上天赐予我机会生长在中国,有机会接触文言文。我想要去传承,无论文言文到底有多深,无论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现在文言文的知识还十分浅薄,但我愿意我的绵薄之力去努力学习,来表达我对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学习路上一步一步稳妥的走下去。

弘扬工匠精神3。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弘扬工匠精神4。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

中国精神相关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思想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从精神层面、制度上、行为层面落实培养和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求。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着重弘扬和培育独立自主精神、改革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等中国精神。全面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弘扬。

传统的中国精神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易传》中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是一种超越性的表现,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强自立。勤劳勇敢是中国人民最深刻的精神体现,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是强健的生命意志。中国精神的外化与具体表现在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厚德载物则蕴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它是中国精神固有的内在性。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宏大的人生观价值观。阴阳相合,表现了阳刚与阴柔两面,刚柔并济是中国精神的两个内在层面。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从星星之火之姿,到达燎原之势。井冈山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革命开始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敢闯敢干,勇于创新。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吃草根,过雪山,不畏路途遥远,不怕艰难,跨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好体现。革命带来了苦难,同时也锻炼了人民的意志力。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困难的时期,更加考验人民精神。在大庆,王进喜同志成为工人的代表劳模,他的爱岗敬业精神是值得每一个工人学习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浪潮中,航空事业起步,两弹一星为中国航天事业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大力协同,荣辱与共的奉献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璀璨之星。困难时刻见真情,在中国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的兄弟姐妹伸出爱心的手,为了抗洪,战士们顽强拼搏在一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挡了天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有了质的飞跃。

当国内形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当代中国精神有了新的意义。当代中国精神是:爱国、敬业、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现当代的中国精神继承了传统的包容,融合了勤俭,囊括了克己奉公,大公无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的风尚。2014年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谈到,摆在面前的共同任务,就是要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转化为社会核心价值文明风尚。

三、中国精神的当代弘扬。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鼓励中国人民生活的文化支柱。但是当代要想践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发扬中国精神。当前国学热现象严重,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去复制,这样容易搞复古主义,文化逆流。我们要学习民族知识,了解传统道德和文化,要吸收其精华。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文化断层,所谓文化断层是指期望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与现实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们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和想象上是无法弘扬中国精神的,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用时间证明,用实践来证明,用理论作为引导。只有知识武装头脑,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更好的弘扬传统的中国精神。

如何用行动来弘扬中国精神,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当代媒体是最好的中介,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取向,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精神品味以及精神追求。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在面对各种问题上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多是跟随电视媒体网络。所以如何规范媒体,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学习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党的报告强调,要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道德模范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中国精神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每年都会选出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引导人们向模范学习,乐于奉献,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媒体是国家和人民沟通的最好媒介,是纽带和桥梁,所以规范媒体的宣传能够推动中国精神的弘扬发展。

第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只有坚持原则,把握指导思想,认真学习道德规范,才能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学习中国精神的精髓,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扬中国精神是重要的前进步伐。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扬和坚持践行中国精神,中国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真正强大起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精神标志,我们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发展标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中国故事来弘扬中国精神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这样,中国精神在国际社会中的弘扬才会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也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坚持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我们必须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范文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是个极富感情的人,他很敬重他的老师徐特立,不仅请徐老吃饭,还送给徐老在当时很珍贵的呢子大衣和暖水瓶,正是毛主席对徐老无微不至地关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事迹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故事,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是怎样的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笨”精神。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有人问德国的菲仕乐锅具负责人:“你们德国人造的锅说要用100年,卖出一口锅,也就失去了一位顾客。因为没多少人能活100年。你看别人造的锅,就足够了,这样一来,顾客就得经常来买。你们把产品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

听听很有道理,“菲仕乐”似乎有点笨。事实也是如此,甚至国内外很多好的产品,都预设了一定的使用期限,也吸引了回头客,扩大了产品销量。

这位菲仕乐锅具负责人却这样回答:“正因为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所以产品质量才有口碑,才会吸引更多人来买。”

为什么一个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西门子公司总裁维尔纳·冯·西门子说:“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承担着要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

“工匠精神”是一种“轴”精神。

北京人形容一个人“轴”,说的就是他钻牛角尖,不懂变通。用浙江人的话来说,就是脑子“一根筋”,不会转弯。

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在日本被称为“寿司之神”。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寿司第一人”超过50年的精湛技艺。让人惊讶的是,他的餐厅只有10个座位,小小的店面也从来没有扩张过,坚持“一根筋”半个多世纪。

“轴”不“轴”?可是,慕名而来的顾客都得提前几个月预定。但凡吃过的人都会感叹,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

所谓的“轴”,就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专业专注的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

“工匠精神”是一种“苦”精神。

在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看来,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

在最珍视“工匠精神”的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更没有“假公司”。

尤其是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每天都有众多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更有一夜爆红的互联网神话。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定力,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难得“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世界上的百年老店中,日本占三成”这样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一直以为中国是对传统老店保留较好的国家,为什么仍在营业的老店竟不及日本?直到我了解到日本手艺人的“匠人精神”。山本酱油的第三代传人山本太郎为了酿出最好的酱油竟用了一年时间去学习怎么制作最好的木桶。有人问他这是不是浪费时间,他却认为这是他对父辈们以及对顾客们的责任。这样的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如同一缕清风,沁人心脾。

工匠的精神便是专注于眼前手下,踏踏实实地做好职责内的事。工匠从不关心自己的产品卖的价格,只关心人们觉得哪里还可以改进。人的心思是有限的,不能用同样的热情去同时对待多件事情,工匠们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专注于手中的工件,心无旁骛,剩下的事情便交给别人。每个人如果都能有这样的工匠那么只要分工明确社会便永远不会混乱,但现在人们看到电影业赚钱快,于是不管是作家,歌手,出吃人全去当导演,最后只落得本职工作没做好,电影口碑也很差的尴尬地步。

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便是塌下心来。面前有很多条路时,或许有的路看起来是捷径,有的路看起来又长又艰难,但你又怎么会知道这两条路有着相同的终点呢?我始终认为没有努力是没有结果的,没有任何弯路是不用走的。孟剑锋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推翻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如果没有那些看似无用的尝试又怎么会得到被外国宾客们争先称赞的成果。工匠们塌下心,不急求成,只为做出最优质的产品的精神大概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说到工匠,我们总会觉得“踏实”、“放下”,因为他们可以不被社会中整体的浮躁氛围所带动,为这社会带来一抹清凉。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备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文化领域也要有工匠精神”,熊召政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环视文化市场,一方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佳作迭出;另一方面,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相比数量的快速增长,仍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浮躁之气。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抄袭胡编、搜奇媚俗、善恶不辨,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娱乐至死”,同质化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每年都有不少粗制滥造的新剧拍完就直接“进了库房”。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文如其人,言由心生,“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从“心”做起,坚守艺术理想,弘扬“工匠精神”,笃定恒心,才能创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

“工匠精神”,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工匠精神”就是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不懈追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在皇甫村蹲点,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制《创业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先后修改200多次;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古往今来,文艺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想要创作出精品,就必须有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匠精神”;粗制滥造、将就对付,只能生产出一堆劣质产品、文化垃圾。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今,时代呼唤重拾“工匠精神”!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正如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领风气之先,塑“工匠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中国精神字

“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14亿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经过多日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发生了积极向好变化,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凝聚起让世界敬佩赞叹的“中国精神”。

这是履职尽责、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声令下,广大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奔赴战“疫”最前线,广大党员干部日夜值守筑起保卫群众安全的红色长城,广大基层干部用脚步走遍了辖区范围的每一个角落,广大新闻工作者每日奔波战“疫”前线用镜头温暖人心。本应是阖家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春节假期,是肩上的职责驱使他们取消假期。面对危险,是心中的责任驱使他们克服趋利避害的天性,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千万逆行者,星夜赴战场,为了守护我们的人民,守护我们的国家,他们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舍小家而顾大家,这就是“中国精神”,履职尽责、冲锋在前的奉献精神。

这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人心齐兮泰山移,人心涣兮聚还散。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战“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4亿中国人民用行动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社会各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虽分隔各地,但广大中华儿女共同心怀祖国、心系湖北、心系武汉,广大群众自发捐款支援、为困难患者发生呐喊,各大企业组织各类资源千里驰援湖北,16个省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医疗救治工作,56个民族众志成城、团结奋战,14亿人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武汉、为湖北筑起了抗击疫情最牢固的防线,实现了连续多日湖北除武汉以外地区0新增。这就是“中国精神”,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这是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打不倒的民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骨血当中。在这场战“疫”中,面对病毒、面对被感染的风险、面对死亡,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从未退缩,始终以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姿态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涌现出了无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再次让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焕发灿烂辉煌。这就是“中国精神”,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

这是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担当精神。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灾难面前,能否摒除私利保全全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责任与担当。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充分担当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一声令下,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对武汉、湖北实行交通和人员管制,向全球分享战“疫”经验,甚至在湖北多地仍处于高风险状况下,为重点国家捐赠战“疫”物资、支援医务人员,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世界多方高度赞赏中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避免其蔓延付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担当精神。

中国精神文化论文范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大考”中,全国各族人民在_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再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激发起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终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彰显了“危难面前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抗争精神。疫情当前拷问人心、考验意志、磨砺筋骨。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必须彻底战胜疫情,坚决赢得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在疫情最严重的前线上,严防死守在社区的无数_员、基层干部,日夜工作在临床前线与病魔抗争、救死扶危的医护人员,热情捐钱捐物用物质和精神支援战“疫”的全国同胞,因封城、封区、封路而坚守“宅”家的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钢铁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共同构筑出抗疫的精神万里长城。“危难面前不弯腰,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上经历无数磨难“熬出来”的,是在十四年_中“挺过来”的,是在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多次挫折中“练出来”的。目前疫情防控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取得最后胜利,还需要继续秉持这种精神,唯有如此,在大疫之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才能取得胜利成果。

彰显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精神。疫情肆虐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虽然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革命精神,在全民战“疫”的艰苦鏖战下,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态势正在拓展,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零新增”并不意味着“零风险”,这个时候是容易疲劳疲倦的时候,是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时候,还需要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决不能大意、决不能放松,尤其是国外疫情还在迅速蔓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全国上下必须确立“宜将剩勇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彻底打赢抗疫之战;必须秉持钉钉子精神,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全力施为;必须发挥精准战“疫”的工匠精神,继续拧紧战“疫”工程的每一颗螺丝,继续全力救治每一个病人,继续清零每一个社区、街道、单位、城市、乡村,不留死角、不漏盲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精选五篇】。

思修心得体会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者,我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内容,深入领会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并从中体会到了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下面,我将从中国精神的起源、内核、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思修心得体会。

关于中国精神的起源,我认为它牢牢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中国精神具备了独特的内涵。中国精神中蕴含了儒、佛、道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尤为重要,对于中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家国情怀,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精神基石。

中国精神的内核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和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壮举,激发起了我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同时,集体主义精神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团结合作、互助互爱,秉持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求共同的国家繁荣和个人幸福。

中国精神也具备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精神经历了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创新发展、改革开放”的转变。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体现在对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关注上。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更加彰显了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本色。

中国精神的实践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走入了千家万户。中国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源于中国精神的鼓舞。中国精神给予了中国人民崇高的奋斗目标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通过努力奋斗,我们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国家的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国精神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总的来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中国精神的起源、内核、时代特征和实践意义,对中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进步的信仰,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守中国精神,我们才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