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 游黄鹤楼二年级(优质8篇)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 游黄鹤楼二年级(优质8篇)

作者:JQ文豪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 游黄鹤楼二年级(优质8篇)

公司宣传语应该能够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让他们有信心选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公司宣传语这些公司宣传语的巧妙运用,让我们对它们的品牌形象产生了更深的了解。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一

趁着清明假期,我们一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去武汉旅游。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卧铺,还在火车上睡觉呢。小小的房间,四张床,洁白的床铺,小小的电视,就像我温暖的家。睡在火车上我觉得很新鲜,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我进入了梦乡。

早上七点到了武汉。走出火车站,一股空气迎面扑来,好像在说:“欢迎您们来到武汉。”我们找了一个酒店住下,放好行李,就出发去黄鹤楼了。到了那儿,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唐代一位诗人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爸爸告诉我: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腾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迫不及待想爬上黄鹤楼,于是我们几个小朋友,,顺着弯弯曲曲的楼梯,一口气奔着爬上了黄鹤楼,几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登楼远眺,武汉的风光尽收眼底,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快看长江大桥”,顺着游人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我连连拍手兴奋地说:“我也看到了。”

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了愉快,也被黄鹤楼那古典的建筑风格所陶醉。我真喜欢这个地方。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二

我去过北京、南京、杭州……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武汉的黄鹤楼。

我们来到黄鹤楼公园,远望黄鹤楼,它整体像一座塔,四周有许多角,像鸟儿的翅膀一样,两旁各有一个亭子。金碧辉煌,气势宏伟。

爸爸说:“时间还多着,我们把所有的地方都玩一下。”我们走上了一条僻静的小路。只见那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风景很好。花的颜色非常丰富,红的、白的、紫的……花的种类也很多,有杜鹃、月季、茉莉……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陶醉。路旁有好多亭子,名字很好听,它们有的用大理石做成,有的是木头结构的,还有的是普通的石块堆成的。柱子上刻着许多古代名人的诗句,一边走,一边欣赏,感觉自己也立刻有了文人的气质。

绕过一段,我们来到了岳飞广场。岳飞在武昌带兵的时间最长,有七年,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特地在此给他塑了一个石像。旁边还立了石碑,上面刻着“还我河山”几个大字,意思就是还我河北、北京……被金人占领的地方。后面还有他的作品《满江红》,这也是他在武汉写的。

走着走着,耳边传来了一阵水声,我想前面可能有瀑布,我急忙朝着声音赶过去。果然,一条小瀑布从山间飞流而下,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从天飘落,水声清脆悦耳,旁边亭子里的音箱里传出一首古典音乐,古筝悠悠,水声淙淙,真是太美妙了。我们在这里休息了片刻,就继续向目的地黄鹤楼进发。

终于到达了黄鹤楼,楼前栩栩如生地塑着一只白鹤、一只乌龟和一条蛇。黄鹤楼历史古老,据了解,它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目前我们所见的黄鹤楼是近代修葺而成的。我们一步一步爬上了楼梯,一层一层观赏黄鹤楼,发现历代有许多文人曾登上过黄鹤楼,他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也因这首诗名扬天下。

过了第五层,我终于登上了黄鹤楼的顶楼。站在顶楼遥望长江,一座雄伟的大桥横跨在江面上,江上一片灰蒙蒙的,但是隐约可见几只小船正向江心驶去。这时,“呜呜——咔擦咔擦”一列火车从楼底旁经过,向长江大桥方向奔去。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黄鹤楼。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三

“很久以前一只黄鹤带着一个圣人去了天堂,现在除了黄鹤平台什么都没有了……”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每当我朗诵这首诗的时候,我的内心都充满了激动、骄傲和向往。毕竟这是描述我家乡——武汉的名句!想着,风景独特的黄鹤楼仿佛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黄鹤楼五层,高五十。4米,金字塔形屋顶,层层飞檐,看起来像一个。在主楼周围,还有宝塔和山门等建筑。

黄鹤楼内部气势恢宏,风格层层叠叠。底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里面的沉箱有十几米高,前墙上是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画,让我想起了从前有一个叫辛的人以卖酒为生的传说。一天,一位身材高大但衣衫褴褛的客人来了,平静地问辛氏:“我能喝一杯酒吗?”辛的并没有因为对方衣衫褴褛而受到冷落,他很快端上一大杯酒。半年过去了,辛的脸并没有因为客人付不起酒钱而疲惫,他仍然每天请客人喝酒。一天,客人告诉辛的:“我欠你很多酒,我不能还你。”于是我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因为橘子皮是黄色的,画出来的鹤是黄色的。只要座位上的人拍拍手唱歌,墙上的黄鹤就会随着节拍起舞,酒店里的客人就会掏钱去看这个精彩的东西。十几年后,辛氏积累了大量财富。有一天,衣衫褴褛的客人又来到酒店,辛氏谢过他说,我愿意支持你,满足你的一切需要。客人笑着回答:“我这是哪来的?”然后他拿出笛子,弹了几个曲子。不久,他看到白云从天而降。画上的黄鹤跟着白云飞来到了客人面前,客人们爬上了黄鹤的背,去了白云飞的天堂。为了感谢和纪念来宾,辛十年赚来的银子被用来在黄瑚洛基上建造城堡。起初,人们称之为“新建筑”。后来叫“黄鹤楼”,两边柱子上的对联:西凉,云卷走人间,悔;不归之河,海浪冲走古今烦恼。也显示了黄鹤楼的气势。

二楼有篇气势磅礴的文章,即唐代严伯礼写的《黄鹤楼记》,记载了黄鹤楼的沿革和名人轶事;建筑记录两侧都有壁画,其中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的诞生历史。另一个是“孙权设宴”,反映三国名士来黄鹤楼的活动。

三楼的大厅真是古色古香,摆满了唐宋名人的“绣像画”。

四楼大堂分为几个内置当代名人字画的小厅,供游客欣赏和购买。顶堂有华丽的《长江万里图》等彩色卷轴和壁画。

走在黄鹤楼顶楼,不时往外看,看到武汉滚滚长江。快看!这不像是一幅风景,而是像一幅美丽的包裹在云层中的图画!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感受着春风的舒适,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明清时期.

突然,我回到办公桌前,我的诗仿佛在诉说黄鹤楼的辉煌。恍惚中,仿佛有一只黄鹤轻盈地飞到我的身边,载着我回到武汉,我看到了家乡的美景和直冲云霄的黄鹤楼。我的武汉,我的黄鹤楼,还是那么熟悉,那么美好.

六年级:葛

(六年级,1200字)

我叫李白,字太白,是个诗人。人们叫我“诗仙”。27岁的时候,我交了一个朋友,孟浩然,比我大几岁。我们两个喜欢去山里旅游玩水,喝完酒写诗。

有一天,我得知孟雄要去广陵,就望向窗外。现在是三月放烟花的时候。外面开了几百朵花。多美的风景啊。但孟雄不得不离开。我觉得很可惜。第二天一早,我让孟雄去黄鹤楼接他。到了那里,我们找了个靠窗的地方坐下。我和孟雄开始喝酒,然后写诗。很快,我们都醉了,通过诗歌赶走了不快。俗话说,万事皆有终。我和孟雄喝完最后一杯,孟雄来到船上挥手告别。他还大喊:“再见!”我看到,kofunagoshi越滑越远,直到消失在天空,只留下滚滚长江水。

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好朋友,于是伤心地写了一首诗,“故人留黄鹤楼西,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离蓝天,只有长江天际线流淌。

吉林省谭斌长春汽车工业开发区第二实验学校三年级:

(三年级,400字)

给我远房姐姐的一封信

妹子:

您好!

好久没给你写信了。我很想你!

妹子,我们家乡变化很大,因为创造健康的活动,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我们过去常常走在泥泞的路上,到处都是难闻的水坑。现在泥泞的路都是水泥路铺的,臭水坑都埋在地下。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妹子,我晚上一个人走不害怕吗?而且我现在也不怕了,因为有电灯照明。为了让我们有更好的娱乐措施,村委会建了一个篮球场,这样我们的身体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

妹子,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定会让你很兴奋:我们这里建了好几家大型超市。万家福尤其卖衣服、食物和文具.还有无数,眼花缭乱?混乱。这样我们就不用在广州或者佛山买衣服了,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妹子,这里的交通也不差:西二环和佛山一环都建好了。使用西二环到广州机场非常省时,到达目的地只需半小时。佛山一环也很方便,到佛山、桂城及周边城镇只要十分钟。

妹子,我们家乡真的变了好多!你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回来,这样我可以带你去购物。

天天开心。

状况良好

你妹妹:xx

xxxx年x月x日

(六年级,800字)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四

以前听大人提起黄鹤楼。我很想睁开眼睛,知道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终于来到了黄鹤楼。哇!黄鹤楼真的很高,黄色的琉璃瓦很漂亮。

黄鹤楼前有一个大水池。水池中央有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有一条蛇,两只美丽的鹤站在上面。

黄鹤楼有五层,上面写着“吞梦”。我一进大门,就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乘电梯参观了五楼,看到了雄伟的长江大桥。桥上有许多像蚂蚁一样小的汽车。我还看到一列火车快速向前行驶。

下楼回去,我和爸爸按响了一个千年老钟。声音很大,我们可以从远处听到。

我和爸妈坐游览车去黄鹤楼后面的岳飞广场。有一座岳飞牵马的巨大雕像。爸爸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他妈妈用针灸在他背上‘尽忠报国’。”我很佩服他,就在他身边拍了一张。

回到家,睡不好,总想着黄鹤楼的美景。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五

唐代有两位大诗人,名叫李白和孟浩然。烟花三月,李白与孟浩然骑马来到他们常去的黄鹤楼。

今天是孟浩然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李白早已准备好美酒和佳肴,为孟浩然践行,李白与孟浩然登上了黄鹤楼,坐在一出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从窗外吹来了一阵阵微风。他们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着窗外美丽的花海,银花朵朵的江面,蓝天白云上飞着一群群鸟儿,李白与孟浩然做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时间不早了。孟浩然就要走了。

李白把孟浩然送到的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孟浩然踏上了船,站在船头,他们四目相对,孟浩然握住了李白的说:“再见了!”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向前划去,他们挥起了手。船渐渐远去,消失在天边。

李白思绪万千。吟诵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六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注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游黄鹤楼日记二年级篇八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在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出现了送行的时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用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自隋炀帝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河以来,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说人生的乐事,莫过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了,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朋友孟浩然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时节,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前往那个东南名胜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赏的,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情景。诗人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着老朋友乘坐的船启碇,挂上风帆,渐行渐远,越来越小,直至帆影最后终于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他的深情和祝福,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但我们读者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长江上舟来船往,上溯下行,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阔的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而是写出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在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要寻找的人,也是因为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缘故。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汇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正是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明里写景,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与之对接。这样,就能让学生走近古人,甚至走进古人的心灵,就能让他们体会到,古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断设计:

一、猜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我们的经验,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是什么状态的?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其生活经历。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告诉大家,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及时指导,初步从音韵上猜测作者当时的情绪。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请大家比较一下。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讨论,逐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味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常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悲伤,那么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们研究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句,勾划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关键词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2)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3)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

他不回去,而是伫立江边,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现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长江边送走友人,心里除了恋恋不舍,还有羡慕之情,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比较一下。

知识链接: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有超世之心”。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有《李太白集》存世。其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豪放超迈,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